•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專家:消費者兩年內用不上5G手機 銷售仍以4G手機為主

            2019-01-28 08:04:52     來源:證券日報

              專家稱消費者兩年內用不上5G手機 銷售仍以4G手機為主

              通信領域5G無疑是當前最熱的關鍵詞,各大廠商和媒體對5G的宣傳造勢可謂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消費者以為馬上就能用上5G手機,甚至日前有消費者跑到某手機品牌的店里指明要買5G手機。

              事實上,盡管各大手機廠商爭先恐后發布了多款5G手機,不過,從各研究機構和分析人士的判斷來看,消費者今年恐怕是用不上5G手機。

              Gartner研究總監Roberta Cozza表示:“對于各種5G技術的研發和測試而言,2019年將是重要的一年;然而,在2020年之前,5G還是不太可能大量應用于移動設備。我們預計2020年5G手機銷量將達到6500萬部。”

              電信專家付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稱,2019年三季度5G手機會陸續上市,但難以規模量產,且價格較高,今明兩年主要銷售的仍是4G手機。

              有分析指出,從3G和4G網絡普及的過程來看,通常是運營商先搭建好網絡,手機廠商才會推出3G或4G手機。但在5G時代,大家不再按照這個順序來。剛剛過去的2018年里,以小米、OPPO和vivo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廠商,不斷秀出自己在5G手機研發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比如,OPPO在2018年10月27日宣布在實驗室率先成功實現5G上網。

              幾大實力相當的大牌手機廠商也都放話要爭當第一個發布5G手機的品牌。不過,恐怕廠商所講的5G手機和消費者心目中的5G手機還不是一回事。

              國產手機品牌vivo在1月24日下午發布了APEX 2019,號稱是一款完整支持5G功能的產品。

              在1月24日上午華為的5G發布會上,余承東透露華為5G手機將在今年巴塞羅那電信展發布,也就是下個月。

              至此,vivo和華為的5G手機發布計劃已經非常清晰,小米和OPPO等國產手機品牌肯定會迅速跟進。

              Gartner報告指出,隨著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大幅下滑,手機制造商的注意力開始轉移至5G、可折疊式外形等新技術,以期為智能手機用戶提供差異化的體驗。

              在手機行業遭遇技術創新瓶頸,行業競爭又非常激烈的市場背景下,5G已經成為一個拉升銷量的賣點。

              但事實是,盡管多款5G手機已經發布,但5G牌照還沒有正式發放。

              有分析指出,盡管5G商用已經提上日程,但5G真正普及至少需要2年以上的時間。具體來說,消費者要想用上5G網絡,還需要經歷幾個過程,分別是試商用、5G發牌、5G網絡建設、5G手機批量上市等。而目前國內剛拉開5G試商用的序幕,三大運營商只是拿到了5G試驗頻段。

              既然如此,現在各大廠商搶先發布的5G手機到底是個什么情況呢?

              據vivo工作人員告訴《證券日報》記者,APEX 2019實質上是一款5G概念機,這款機器不會量產,但這款機器上面的技術以后會在量產的5G手機上應用。

              此外,對于華為即將在巴展發布的首款5G手機,華為副董事長胡厚崑1月22日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小組會議上透露,華為首款5G手機將在今年6月份推出。對于這款手機的產量,華為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沒有預計。對于“用戶是否能在2019年就用上5G手機”的問題,華為工作人員向記者賣了個關子,表示“到時候就知道了”。

              在電信專家付亮看來,目前各大手機廠商爭先恐后發布5G手機,更多的是為了刷存在感。

              小米產業投資部合伙人潘九堂指出,2019年全球5G預商用,首批都是試驗型產品,2019年全球5G手機出貨量可能幾百萬最多到千萬級(全球每年智能機銷量14億)。普通人買5G是2020年下半年以后了(蘋果2020下半年才有5G手機)。

            責任編輯:李昂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