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文物占用騰退工作的不斷推進,部分因為歷史原因長期被占用的古建逐步騰退出來。如何對騰退的具有不同歷史價值的古建進行更有效、更全面的保護?市政協委員、北京曲藝團國家一級演員楊菲提出建議,發揮部分騰退古建的功能,優先安排非遺展示,形成非遺“聚居地”,發揮規模效應,形成新的文化亮點。
楊菲介紹:“非遺機構大多屬于手工技藝、表演藝術、文藝創作等,只是利用古建內的空間,制作創作、展陳展演,不構成對文物功能格局的改造或改變。”當古建內缺少紀念館展陳品時,可引入相關的非遺進行對外開放展陳、表演,也是文物公益性利用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非遺機構因自身屬于文物,大多數非遺傳承人有很強的文保意識和天然的責任感,對古建的破壞隱患較小。
“引入非遺保護單位,無論從政府投資成本看,還是從文物獲得有效保護方面看,都是比較經濟適用的方案。”楊菲建議有關部門排查市、區兩級文化遺產保護現狀,摸清當前用房的境遇,對那些騰退古建,在修繕和升級過程中,優先安排非遺項目入駐,并依法提出保護和開放的要求。(記者 劉菲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