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以規劃為引領,以改善民生為抓手,圍繞鄉鎮布局優化,結合鄉鎮產業園發展,統籌推進“三集中”: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轉、公益性墓地集中建設,描繪出一幅淮陰鄉村振興“強富美高”的新畫卷。
集中居住,從農民變市民
走進淮高鎮集玉嘉園安置小區看到:充滿現代氣息的復式疊加和多層樓房縱橫成街,小區內道路寬闊平坦,擁有綜合服務中心、超市、休閑廣場等配套工程。
優化資源配置、改善人居環境,推進農村相對集中居住,是淮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最緊迫的任務。以前,淮高鎮張集、玉堯、鄭灣三個村居住散亂,村容村貌落后,村內醫療、衛生、學校等配套設施跟不上。淮高鎮積極破解土地、資金制約的瓶頸,采取集鎮集中模式全面推進新型農村集中居住建設,總投資1.5億元、由三個村的700多戶村民搬遷合并建設的集玉嘉園小區應運而生。通過這一模式新建的集玉嘉園小區,為集鎮新增了2000余人口,瞬間增大集鎮體量和輻射能力。農戶們在實現“上樓”愿望的同時,家家戶戶還都能接入網線、有線電視等通信設備,享受就近入學、就醫等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村民們過上了與城里人的一樣的生活。
淮陰區始終堅持高標準、高要求、高質量建設集中居住點,以集鎮集中、整村推進為重點,注重居住點的房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各方面的標準,實現布局合理、人員集中、土地集約的目標,節約大量的社會公共服務資源。
集中流轉,有產業能就業
如今走進劉老莊鎮鄭河村,曾經像散兵游勇一樣分散在大片田野里的村落和房屋已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規模化、現代化種植。村黨總支書記洪家銀介紹,集中居住搬遷后,鄭河村整合了67個自然村、填了73處廢棄溝塘,“多”出1400多畝土地。
村民“上樓”后,土地誰來種?農民靠啥生活?實行集中居住后,該村土地成片的優勢吸引大戶承包,流轉當年為村集體增收近30萬元。“多”出來的1400多畝地,則進行有效復耕,承包給大戶種植瓜蔞。新的農耕產業格局,為當地增加400多個就業崗位,村里的農民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可以一邊拿著租金,一邊就近打工。
鄭河村只是淮陰區推行土地流轉的一個縮影。該區在保護村民土地權益的前提下充分釋放土地紅利,將集中后成片的土地集中流轉,全面推廣以行政村為主體的村級土地耕作服務社,著力解決農村“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問題,讓農戶對集中居住沒有后顧之憂。
集中建設,育新風弘文明
2018年,淮陰區徐溜鎮規劃建設公益性墓地集中安置點,并對全鎮殯葬市場進行整頓,1家棺材市場關停,2處大型墓碑市場經營戶自愿計劃關閉。同時各村明確專人負責掩埋祭祀灰燼,及時清運墳頭小花。
在高家堰鎮高堰村,圍繞“百里金堤再揚帆”、“高堰古街煥新顏”、“千年古村享悠閑”和“多元產業繪未來”四大主題,該村傾力打造 “高家堰歷史文化的大觀園”、“長三角活力休閑的后花園”、“全國美麗鄉村的示范園”。如何將生態宜居與鄉風文明相結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新八有”,從而達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豐收”?村“兩委”班子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并取得上級部門支持,決定從移風易俗入手,將公益性公墓建設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同步實施。截至目前,村域內零散墳墓幾乎消失,實現“環境優美、農民富裕、鄉風文明”協調發展。
為了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淮陰區將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納入相關部門年度工作目標,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推進全區城鄉公益性公墓建設的意見》。各鄉鎮與國土部門對接,規劃建設公墓建設;全區平墳行動效果顯著,待各鄉鎮公墓建成后統一遷移。計劃2018年起每年新建30%的鄉鎮級農村公益性公墓,至“十三五”末力爭公墓安葬率100%、節地生態安葬率不低于40%,不斷夯實鄉村振興發展基礎。
責編:紀愛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