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張勤委員:以新技術強化媒體行業版權保護

            2024-03-08 16:41:20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中心副召集人張勤帶來《以新技術強化媒體行業版權保護的提案》。

            當前,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在為內容創作提供新手段、新樣態的同時,也不斷滋生更多網絡侵權、隨意篡改、惡意傳播等風險。張勤委員在提案中,以詳實的數據說明了媒體行業版權保護面臨的嚴峻挑戰及具體表現,并結合實際提出了五方面建議。

            張勤委員在提案中指出,2022年,12426版權監測中心全年累計監測888.67萬件作品,疑似侵權鏈接數量高達4225.11萬條。作為版權密集型產業,擁有大量圖文、視頻等數字資產的媒體機構首當其沖。

            以短視頻侵權、直播侵權、盜播APP三方面問題為例,張勤委員介紹了當前媒體行業版權保護的難點。例如,面對短視頻侵權,平臺履行“通知-必要措施”的時效,跟不上短視頻快速傳播的變現節奏;面對中小網站對媒體機構重點熱播節目的直播侵權,難以找到處罰主體,因此難以通過法律手段維權;媒體機構被整頻道信號盜播, APP應用市場仍對盜播APP進行傳播。

            張勤委員表示,侵權事件頻發,嚴重影響傳媒產業的造血生態和健康發展,同時對國家輿論安全也形成了挑戰。她特別強調,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數據資產化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更是對媒體行業數據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全新要求。

            鑒于目前傳播環境的急速變化,張勤委員提出建議,在壓實平臺責任的同時,從制度建設和新技術應用兩方面加強監管,切實強化媒體數據監管和產權體系建設。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進一步壓緊壓實平臺主體責任。平臺是當前網絡傳播中的關鍵節點。國家版權局要不斷強化網站平臺版權監管,壓實網站平臺主體責任。著力整治網站平臺以用戶上傳為由濫用“避風港”規則、以合理使用為由傳播侵權作品、以自設程序為由拖延履行“通知-刪除”義務的行為。推動重點網站平臺企業開展版權問題自查自糾,督促采取多種措施便利權利人依法維權。目前,歐盟已在數字單一市場指令中提出了大型內容分享平臺的版權尋求和過濾義務。目前該法案已經轉化為成員國國內法開始實施,建議關注實施效果,利用區塊鏈等技術通過數據確權,視頻DNA比對技術等手段,探索我國的大型平臺“過濾義務”。

            第二,以統一的基礎性技術標準為牽引,建立全國一體化媒體數據產權登記、流通溯源與存證體系。共同跟蹤新型區塊鏈等技術的迭代與發展,發揮其所具備的泛中心化、行為全程留痕、可審可管、可溯可查等特性優勢,以統一的底層技術標準為牽引,推動重點媒體單位在對數字內容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運用相關技術,進行數字內容的確權、用權、維權、交易,實現數字確權登記、智能交易、侵權監測等功能。推動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數字內容作品主動“上鏈”。

            第三,強化全網媒體數據智能化監管,建立數據產權鏈、司法鏈、交易鏈等跨鏈監管機制。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全網進行實時監測,一旦發現疑似侵權行為便可通過截屏、錄屏、記錄網頁源代碼的方式即時截留證據,并自動上傳。通過跨鏈技術,可將平臺相關內容按需接入全國法院司法鏈,作為電子證據進行司法存證,有利于精簡糾紛化解程序。

            第四,加快推動媒體數據交易流通,利用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技術,解決授權、履約、支付、收益分配、版權流轉等問題。智能合約可以寫入自動執行的條款,有助于多方參與者根據事先約定規則來處理交易、結算等事務,從而完成數字資產交割轉移,為以數據為載體的數字內容作品和數字資產價值的安全流動創造條件,便于數字版權交易流轉。

            第五,在加強配套制度建設、牽引機構跟進應用的同時,加快推進頂層規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新型區塊鏈等技術予以關注,結合國內外豐富實踐,制定或修改相應的法律、出臺配套制度,以新技術推動媒體行業版權保護快速完善。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