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汽車以超500萬的出口量,首次超越德國、日本,躍居全球第一。“出海”自然也就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繞不開的“關鍵課題”。
從整車出口,到本地組裝,再到完全本地化建廠生產,這是美德日等傳統汽車工業強國,用數十年時間探索出來的出海基本路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車企想要在出海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其實也很難逃脫“三步走”的戰略。
除了整車廠出海,零部件出海也是中國汽車出海的重要環節。以均勝電子為代表的汽車零部件廠商,早于整車企業,率先完成了全球化布局。這背后既有時代的機遇,也離不開企業創新升級的戰略布局。均勝電子全球化布局的成功經驗,從戰略到執行,或許都能對中國未來的汽車工業乃至高端制造業的國際化戰略提供不少的借鑒和啟發。
從戰略并購到深度整合,打造全球化成功樣本
在傳統內燃機時代,高利潤、高技術含量的市場幾乎都被國際零部件巨頭占領,再加上國內汽車產業政策主要圍繞整車來制定,零部件企業只充當“配角”。
彼時剛剛成立不久的均勝電子并沒有選擇“躺平”。均勝電子從2011年正式開啟全球布局,收購年營收3.6億歐元的德國普瑞電子,上演了一場漂亮的國際并購。借此,均勝電子也實現了自身技術跨越和海外布局,進而快速打進核心車企的供應鏈體系。
對于均勝電子海外并購,起初業內也曾有疑慮,其中較為重要的原因在于,兩者之間能否形成良好的“化學反應”。換句話說,并購只是第一步,眾多海外資產如何整合才是關鍵。
而隨著財務數據地不斷改善,這種疑慮隨之被打破。2023年前三季度,均勝電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財報,不僅總營收超413億元,同比增長15.57%;實現歸母凈利潤7.79億元,更是同比大增494.54%,接近去年同期5倍。
均勝電子整體業績地迅速回升,其實也預示著旗下各大業務整合的逐步完成。
實際上,回顧均勝電子的并購之路,并不是“多點開花”,而是自始至終聚焦在汽車產業鏈核心,圍繞汽車電子和汽車安全兩大業務不斷“查缺補漏”,自然也就降低了業務整合的難度。
企業的戰略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對于并購后的企業更是如此。只有戰略目標一致,才能形成合力。而如何高效管理和文化融合,同樣也是并購后業務整合的另一個難題。在這一點上,均勝電子雖遇到過一些碰撞,但選擇了尊重與堅守并重,實現了海外并購“1+1>2”的效果。
以收購普瑞為例。普瑞原有的管理層較為保守,曾認為中方開辟新能源業務、設置高額增長目標過于激進,但經過充分的溝通后和多次模擬計算,德方管理層的疑慮消除,通過雙方充分磨合,中方也學習了德方嚴謹周密的做事理念。
如今,新能源產品線已成為普瑞的第二大支柱業務。均勝電子在行業內開創性地推出800V高壓充電技術,率先應用于保時捷高端車型,包括電池管理系統、DC/DC多功能電壓轉換器、400V/800V高壓快充平臺等也都取得了快速增長,普瑞的銷售額也從收購前2010年的3.5億歐元左右,增長至2022年的約17億歐元。
整合普瑞的成功經驗,為均勝電子后續的其他業務整合之路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在管理上,均勝電子的管理層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業務意愿,以及尊重、謙遜的態度,與海外被收購方管理層進行充分、順利溝通;在文化融入上,均勝電子找到了中外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而非一味地自我或一味地包容。
目前,均勝電子在歐洲、北美、東南亞等主要汽車出產國均配套有相應的制造基地或研發中心,供應鏈體系非常完備,能夠高效響應全球客戶需求。
多市場布局,提升綜合競爭力
雖然中國汽車出口在2023年有望首次躍居全球第一,但“出海”高歌猛進的同時,也潛藏著貿易壁壘、地緣政治、市場調整等復雜因素的挑戰。
就在不久前的23年12月份,法國公布了最高可獲政府7000歐元補貼的電動汽車車型名單,其中有78款車型榜上有名。然而,在法國銷量前五位的上汽名爵4、以及中國生產的特斯拉Model 3和雷諾達契亞春天都沒有被納入名單。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法國這是在大力扶持本國電動汽車產業。
事實上,法國補貼新政只是歐美國家限制中國電動汽車的一個縮影。
更早之前的23年10月,歐盟已經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了反補貼調查,美國、土耳其等國家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了關稅。此外,美國還出臺對新能源汽車的新版補貼政策,規定享受稅收抵免的前提是電動汽車整車在北美組裝,原材料要來自美國或者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電池部件要在北美地區生產組裝等等。
在如今“逆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之下,面對歐美國家對中國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的嚴防死守、圍追堵截,中國車企與供應鏈相比美德日等車企當年出海時的背景和挑戰更為復雜,唯有更加緊密地合作、抱團群暖,才能有望打破困局。
作為中國汽車零部件出海標桿,從均勝電子的布局來看,其汽車智能和安全產業布局,也基本錨定全球三個主要的產業鏈集群:以美國為核心,由美墨加協定維系的北美產業鏈集群;以德、法為核心,輻射中東歐的歐洲產業鏈集群;以中、日、韓為多核心的亞洲產業鏈集群。
很顯然,均勝電子相比于單一市場為主的其他國內同行,均勝在全球汽車供應鏈體系中的競爭能力,以及應對局部市場風險能力更強。
過去,美德日等國整車出海基本延續整車出口、到本地組裝、再到完全本地化建廠生產“三步走”的路徑。均勝電子走在國內整車廠之前完成全球化的布局,毫無疑問將會有助加速中國車企海外建廠的步伐,進而繞開運輸成本、關稅壁壘等風險變量,將中國汽車從整車出口推向全球化制造的新階段。
反過來,對于均勝電子自身而言,如果能在中國汽車真正走向全球化的進程中為中國整車廠提供切實的幫助,那么兩者之間達成的深度綁定和相互成就,也勢必讓均勝電子在全球汽車智能和安全產業鏈中占據更大的份額。
結語
全球汽車業競爭的實質是配套體系之爭,也就是產業鏈、價值鏈的競爭。因此,優化產業上下游布局,加速供應鏈的融合創新,構建自主安全可控的產業鏈,提升我國零部件企業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是實現中國汽車出口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現實要求。
作為中國零部件出海標桿的均勝電子,順應了百年汽車工業電動化、智能化的趨勢,在堅持自主發展的同時,通過并購、重組進行優勢戰略的整合,進而領先國內同行完成全球化的布局,也為中國汽車海外建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雖然當前中國汽車出海仍處在整車出海的階段,但憑借著國內汽車廠商及供應鏈企業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創先研發,加上越來越多中國車企和供應鏈抱團出海,中國汽車品牌實現全球化運作,指日可待。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