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網絡
美國“封殺”中興僅是開始? 是時候聽聽兩國高科技企業的聲音了
作者:馬洋洋 北青財鏡
中興被美國封殺的事件正引發廣泛關注。
美國商務部在當地時間4月16日宣布,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禁令為期7年。巧合的是,與此同時,英國的網絡安全監督機構也發布公函,警告電信運營商不要使用中興通訊的設備。
受此禁令的影響,中興通訊在內部正式通告所有員工,必須立即停止所有與美國出口禁令相關的業務。通告中明確指出,該禁令將對公司產生嚴重和廣泛影響。中興通訊及所屬子公司必須立即停止涉及禁令有關的交易。
作為全球第四大、中國第二大通信設備制造商,中興通訊占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約10%的市場份額,占中國電信設備市場約30%市場份額。有媒體報道稱,美英兩國的雙重壓制或將給中興通訊帶來比較重的打擊。
那么,這一事件將對中興造成怎樣影響?中興遭遇此困境該如何突圍?美國此舉是單獨針對中興,還是另有所指?接下來,美國是否會對中國其他科技公司采取相應措施?帶著種種疑問,《財鏡》(微信id:news_cj)記者采訪多位業內專家。
01
美國劍指中興,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鄧中亮認為,美國封殺中興是早已注定。他認為,美國向來不對外輸出核心技術,對于中國沒有的技術美國予以封殺并不是新鮮事。此外,由于中國的通訊行業發展很快,華為、中興等裝備不僅在中國銷量很大,還出口到全球各國,威脅到了美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美國對華打貿易戰在所難免。
知名IT產業時評人張書樂認為,單從一個公司的角度而言,由于中興在產業鏈上過度依賴美國的公司,導致了它當下被封殺后的這種境遇。但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在芯片、操作系統等多個高技術領域,又有幾個公司能夠完全規避美國的產業鏈呢?越是國際化合作,越是所謂開源共享,往往越容易在特定的時間里,遭遇到特種打擊。
知名IT評論家方興東則認為,中興事件就是兩國政治博弈的升級,完全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他表示,任何事情的關鍵不在于理,而在于度,中興事件核心就是度的問題。有問題是得付出代價,但是代價必須是恰當的。
而在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看來,美國此舉有三方面的意圖,短期來看,美國針對中興,是中美貿易戰的延續。中期來看,中國制造的強勢崛起,讓美國感到恐慌,美國封殺中興的做法暴露了其扼殺中國制造的意圖。長期來看,美國還是有著對于中國科技力量的崛起的擔憂,唯恐中國在某些科技領域超過他們。
02
被“封殺”對中興有怎樣影響?中興如何突圍?
關于此次封殺事件的發生及其對中興的影響,鄧中亮認為,對中興來說,這是發展過程當中可以預料的事,對其有一定的影響,但反過來也提醒了我們要加強相關研究,盡快趕超美國,實現從產業大國到產業強國的跨越。他還表示,事實上國家早就在部署相關領域,也一直在支撐核心器件的發展,相信隨著國家重大計劃的推進、部署,在不久的將來就可能趕上世界最頂尖的核心技術。
方興東則認為,此次制裁足以將中興致以死地,但對于這種過度行為,美國企業必然也要付出代價。他表示,實際上,目前美國高科技企業在中國的利益是中國高科技利益在美國市場的數十倍之多,所以如果沖突進一步升級,中國的應對措施遠比美國多,美國必然喪失更大的眼前利益。
張書樂認為,對中興通訊來說,在短期內影響會極大,尤其是芯片領域。但切膚之痛,或許會引發其在相關領域的探索突圍。對于中興的打擊,或許會變成中國手機相關領域的“共同傷痛”,促使他們真正把核心放在技術研發上,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所謂的模式創新。
張書樂還表示,對于中興來說,應該在能夠自主掌控的一些硬件領域,加大市場突破力度,用自己的優勢領域來為自身贏得更多的喘息時間,甚至于在一些不受封殺影響的中低端領域進行反圍剿,由此迎來自身的蛻變。
03
未來局勢如何? 美國是否會繼續加碼?
對于美國是否會對封殺行為進行加碼,張書樂表示,美國有個一貫的行為邏輯,就是一旦一個大棒用的熟練了就會持續揮棒。他還表示,中國科技公司近年來的強勢崛起對于美國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威脅,雖然它們在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開始了自己的新地基打造。但在當下,這些公司在基礎領域還對美國產業鏈土壤有較強的依賴,因此也是美國最后的揮棒機會。
方興東則認為,當下的情勢不容樂觀,相互制裁和否決不斷升級的可能性在急劇上升。他表示,我們是時候多聽聽兩國高科技企業的聲音了。“至少我接觸的大部分中國企業和美國企業,都不希望沖突升級,走向失控。”方興東說道。
對于未來局勢的發展,劉興亮則表示,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后,世界的不確定性增多。當今世界是個相互依存的世界,科技公司也是存在世界的普遍分工和世界市場之中,彼此也是相互依存的個體,“蝴蝶效應”隨時可能發生。與此同時,那些可能涉及壟斷、侵犯隱私或國家安全的,科技公司應當極力避免。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