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1月23日電(記者 馮志軍)“風險防控更加精準、通關時間和成本大幅壓縮、治理效能有效提升。”蘭州海關黨委委員、副關長、新聞發言人劉漢鳴23日表示,進口鐵路運輸銅精礦監管通關模式試點落地一年來,該關共受理試點模式進口銅精礦報關單152票,貨運量38.48萬噸,貨值46.37億元。據企業測算,共計為其節約鐵路滯留、堆存、倒裝等成本4000萬元。
當日,蘭州海關積極推動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改革措施落地實施新聞發布會在蘭州召開。劉漢鳴說,2023年,海關總署將該試點作為全國海關促進外貿保穩提質工作的19個典型案例之一進行復制推廣,并將蘭州海關“進口鐵路運輸銅精礦遠程視頻查驗”列入署級“智慧海關”業務場景及早期收獲項目之一。
甘肅是我國有色金屬的重要產地,境內不僅有聞名全國的大型有色金屬企業,還有星羅棋布的中小型有色礦產。
2022年10月底,進口鐵路運輸銅精礦監管通關模式試點首票貨物運抵甘肅。徐思靜 攝
為保障國家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支持甘肅有色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蘭州海關積極爭取海關總署政策支持,2022年10月底,全國首個進口鐵路運輸銅精礦監管通關模式試點落地甘肅。
“試點落地后,進口鐵路運輸銅精礦無需在口岸破壞包裝,破袋取樣,來回倒裝,在口岸完成放射性檢測后,將有毒有害元素等檢測延伸至目的地海關開展,更有利于科學防控安全風險。”劉漢鳴說,蘭州海關構建了口岸準入和屬地檢驗檢疫監管全鏈條風險防控體系,建立海關與地方生態環保、商務等部門聯合防控、協同處置工作機制,風險防控體系更加精準,安全屏障持續筑牢。
蘭州海關所屬金昌海關關員開展進口銅精礦監管。(資料圖)汪東浩 攝
據了解,進口鐵路運輸銅精礦監管通關模式落地后,進口鐵路運輸銅精礦口岸平均整體通關時間33.43小時,相對原模式壓縮超過85%。貨物周轉速度大幅提升,從進境到進廠的運輸周期由18至20天壓縮到7至8天,口岸滯留時間實現全部壓縮,有效降低了企業時間成本和通關成本。實驗室檢測時間壓縮至1.5天,壓縮時長超四分之三。
劉漢鳴說,該關建立進口鐵路運輸銅精礦遠程視頻查驗智慧監管平臺,實現信息集成,精準掌握口岸換裝發運時間、目的地車站到貨時間、車皮入場時間和車號等信息,提前制定每批次的監管技術方案。新的監管模式有效緩解業務量持續增長與人力資源緊張的矛盾,同時大幅壓縮現場作業時間。(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