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2023第二十一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以下簡稱“廣州車展”)如期開幕。得益于承上啟下的時間節點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廣州車展既是每年國內A級車展的“收官之戰”,也被視為分析來年車市的“風向標”。
記者從車展組委會了解到,本屆廣州車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汽車品牌,展區面積達到22萬平方米,共有1132臺新車參展,其中有469輛是新能源汽車。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車展共有全球首發車59臺,其中外資車企首發車8臺;同時還有概念車20臺亮相,其中外資車企展車9臺。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此前表示,得益于國家穩定經濟增長的政策效應不斷累積顯現,加上地方購車補貼、促銷活動等措施延續和年底翹尾效應,第四季度的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有專家預測稱,今年國內汽車銷量將創歷史新高,有望突破3000萬輛。
從明顯提升的首發新車數量和展車數量,到展館內熙熙攘攘的人群;從擲地有聲發布明年新戰略的企業高管,到忙著在直播間答疑解惑的網紅博主……對于所有參與者來說,這一屆廣州車展“期末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能源車唱主角,企業轉型正當時
“能在中國優秀,就一定能在全世界精彩。”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翔的這句話,可以當作外資車企持續看好中國車市的代表。
在本屆廣州車展上,寶馬帶來了全新一代5系、全新純電動i5以及全新X2 M35i等車型。其中,全新BMW 5系同時推出燃油和純電車型。這意味著,寶馬集團的純電產品基本可覆蓋所有主要細分市場。
據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寶馬集團在華銷量強勁增長,共交付約60.28萬輛BMW和MINI品牌汽車。其中,寶馬品牌純電動車型銷量同比大幅增長232%,達6.96萬輛。
“作為寶馬集團在中國最成功的車型,BMW 5系贏得了超過200萬中國客戶的青睞。BMW 5系的成功,源于寶馬集團與中國社會發展的緊密融合。”在發布會上,高翔表示,寶馬集團將用更強大的電動化攻勢贏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同時堅持硬件、軟件“兩手抓”,打造更極致的數字化體驗。他在用中文致辭時說,“寶馬香車,寶馬真的很香。”
除了充當各種新車的秀場,本屆廣州車展還成了各大車企發布最新技術成果、公布新戰略的舞臺。事實上,由于新能源汽車對智能化技術提出了較高要求,越來越多的外資車企加大了在華本土化研發投入。
一向被認為“電動化轉型”步伐較慢的日系車品牌,就在本屆廣州車展接連打出新牌。
“當市場的大多數都在用科技噱頭吸引眼球時,腳踏實地的堅守造車本質,是東風本田未曾改變的初心。我們所要創造的電動車,充滿能量,攜帶十足暢快的純電駕趣,十足來電、本田如一。”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勾天生直言,隨著e:NS品牌的第二代產品——e:NS2完成亮相,東風本田旗下產品已完全覆蓋燃油、EV、HEV、PHEV等技術路線,并覆蓋轎車、SUV、MPV全產品陣營。
東風本田今年7月發布的“創未來2030”戰略提出,到2027年,將不再投放燃油新車,要在2030年前累計推出超過10款純電動車型。
主場作戰的廣汽豐田則提出了合資車企的“新打法”。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文大力宣布,廣汽豐田將深度融合股東雙方的優勢資源,從過往單向輸出“拿來主義”的合資1.0時代,升級到雙向賦能“融合共創”的合資2.0時代。這意味著,廣汽豐田合資雙方需要更充分地利用中國的市場紅利、技術紅利,實現從“全球車,中國造”到“中國創,領全球”的轉變。
正如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孟俠所說,中國汽車市場格局變化較快,用戶需求也在不斷升級,車企必須能夠及時作出調整。
“我們正以‘中國速度’加速轉型,堅持‘油電并重’的產品路線,并基于‘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加快在華技術研發速率,為中國用戶提供智能、舒適、可持續且充滿駕趣的出行方式。”他介紹說,得益于在中國持續進行本土化布局,大眾汽車的整體研發周期縮短了30%左右。據透露,大眾汽車與小鵬汽車聯合開發的兩款中型車將在2026年上市。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認為,廣州車展不僅為國內外整車企業提供展示的舞臺,同時還搭建了中外交流合作的橋梁。他表示,無論是通過入股造車新勢力,吸納新合作伙伴,還是加強與中國本土供應商的協同效應,各家外資車企都愈發重視中國市場,希望加強與中國智能電動車產業鏈的合作。
將技術色彩轉化為真金白銀的訂單
如果說合資車企的轉型驗證了外資堅定看好中國的說法,那么廣州車展涌現的新面孔和新技術,則折射出汽車業不斷向外拓展的邊界。
據了解,本屆廣州車展分別以“新科技”和“新生活”為主題,大幅擴充了展區面積。來自電機電控、充電儲能、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生態互聯、人工智能、智能穿戴、汽車改裝等產業鏈上下游均有企業參展,展館內技術色彩濃厚。
“這款神行超充電池可實現‘充電10分鐘,續航400公里。”“冬季天冷的時候也能實現快充。”在寧德時代展臺,不少觀眾一邊仔細觀看展品,一邊向工作人員詢問性能參數。
“與過去人們買車的習慣不同,現在大部分選購智能電動車的用戶都會問,‘這車的電池是哪一家的’‘芯片是不是高通8155’。尤其是年輕消費者,他們往往會在進店前做好一定的功課,反復比較新車的各項性能指標。”獨立汽車評論員白德認為,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技術變革的持續推進,許多供應商的角色愈發重要,甚至還有不少圈外企業摩拳擦掌,試圖擠進智能電動車的賽道。
首次獨立參展的鴻蒙智行,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不久前華為宣布,將智選車業務升級為鴻蒙智行。繼華為與賽力斯合作打造的問界品牌實現銷量反彈后,華為將陸續與奇瑞、北汽藍谷等汽車制造商進行合作,針對不同細分市場進行布局。
在本屆廣州車展,鴻蒙智行攜AITO問界全系車型和智界S7亮相。其中,AITO問界M9完成首秀。該車基于華為智能汽車全棧技術解決方案全新平臺打造,目前預定量已超過3萬臺。
“此次鴻蒙智行攜問界、智界兩個品牌,以獨立身份參展,意味著華為在汽車板塊的布局更近了一步。”白德提醒說,小米宣布造車后不到3年,已逐步加快腳步,將核心戰略從“手機×AIoT”升級為“人車家全生態”,并推出澎湃OS全新操作系統。
有分析認為,在“軟件定義汽車”的當下,軟件生態已成為車企構建差異化優勢的重要領域,因此只有跨界融合才能打造出智能汽車新生態。
星紀魅族集團董事長兼CEO沈子瑜將這一趨勢描述為“汽車3.0時代”。他解釋說,汽車1.0時代的主題是“機械化”,以老牌傳統車企為代表,強調汽車制造工藝、機械素質;進入2.0時代,汽車業的主題成了“電動化”,以比亞迪、特斯拉為代表的車企讓新能源車駛入尋常百姓家;而到了汽車3.0時代,“智能化”則成了更具顛覆性的課題。
“在汽車3.0時代,車企不僅要比拼單車的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水平,還要想辦法讓汽車成為新一代移動智能終端。”沈子瑜認為,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浪潮下,汽車工業的發展不再局限于單線的技術革新,而是必須與半導體、操作系統和軟件生態等領域協同發展,實現多技術融合創新。
白德表示,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相對完整,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在國際上競爭力十足。相比之下,汽車智能化賽道還處于起步階段。他認為,像華為、小米、星紀魅族這樣的科技公司,如果能將智能手機與智能汽車相融合,如果能讓汽車軟件與硬件配合得更默契,將會是值得全行業期待的新機遇。
江瀚表示,廣州車展作為感知市場冷暖、觸摸產業發展脈搏的重要平臺,有望讓優秀供應商企業交到“新伙伴”,同時整車企業也應該嗅到“新商機”,找到“新引擎”。
“通過廣州車展的平臺,中國車企可以向全球展示自己最新的產品和技術成果,吸引海外客戶的關注和合作意愿。”他認為,通過參加廣州車展,中國車企可以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為“出海”奠定堅實基礎。
資深汽車媒體人、汽車行業分析人士楊小林表示,今年以來,不僅中國汽車出口高速增長,中國品牌高端化也取得了顯著成績。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自主品牌累計份額達到51%。
“長城、極氪不斷打破自己原本的價格天花板,比亞迪、埃安還推出了百萬元級別的產品。”他認為,面對這些日新月異的新變化,合資車企必須加強本土化能力。而無論是穩步推進的華為,還是積極加速進場的小米,則要注意用好自己的后發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廣州車展亮相的多款車型將于明年上半年交付,嵐圖、理想等品牌已經開始爭先恐后地發布“訂單戰報”,市場前景令人憧憬。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表示,對2024年汽車市場,可以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隨著各種穩經濟、促消費政策的作用逐漸顯現,消費信心逐漸恢復,相信國內汽車市場將迎來新的上升空間;同時,明年新能源車和出口都會繼續高增長,但增幅可能會收窄。”王俠特別提醒說,盈利能力將是車市競爭的關鍵賽點,“新能源汽車得市不得利”和“智能駕駛不知如何賺錢”的局面必須盡快扭轉,所有企業都應形成一套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杰文并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