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一千兩百株“海藻”于深海探測中微子

            2023-11-13 10:16:03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海鈴團隊”完成了中國首個深海中微子望遠鏡的概念設計,前不久相關論文發表于《自然·天文》雜志。李政道學者徐東蓮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為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的博士后葉子平、博士生田瑋,以及北京大學天文系博士生胡帆。

            這篇論文揭示了中微子望遠鏡“海鈴計劃”的建設藍圖。這臺望遠鏡預選臺址位于南海北部的一個深約3.5公里的深海平原,海床平整,海底數百米高度范圍內流速平緩。深海海水測量的放射性與普通海水的公開數據一致。中微子望遠鏡利用整個地球作為屏蔽體,接收從地球對面穿透而來的中微子。

            由于位于赤道附近,“海鈴”可以通過地球的自轉探測360度全天域的中微子,與南極冰立方以及北半球的其他中微子望遠鏡形成了互補。

            項目組利用上海交大“思源一號”科學計算平臺進行模擬計算,正式提出南海中微子望遠鏡“海鈴計劃”(英文簡稱TRIDENT)的概念設計。探測器陣列由1200根垂直線纜組成,每根線纜長約700米,間距70米-100米,像海藻一樣垂直錨定于海床上,并搭載約20個高分辨率光學探測球艙。“海鈴”陣列直徑約4公里,總占地面積約為12平方公里,可監測高能中微子反應的海水體積約7.5立方公里,設計壽命為20年。

            “海鈴計劃”由上海交大李政道研究所牽頭發起,旨在探索建設中國首個深海中微子望遠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景益鵬擔任項目負責人,徐東蓮擔任首席科學家。項目通過捕捉高能天體中微子探索極端宇宙,為我國填補該領域的空白。

            中微子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次原子粒子之一(注:光子最豐富,中微子次之),每秒鐘就有數百萬億個太陽中微子穿透我們的身體。中微子不帶電,主要通過弱相互作用與物質反應,猶如幽靈一般在宇宙中穿行,極難被捕獲。目前已知的中微子有3種類型,電子中微子、繆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它們在時空傳播過程中由于量子效應可相互轉換,這就是著名的中微子振蕩現象。

            中微子在1930年首次被理論預言,但直到1956年才被實驗觀測到。科學家們對其性質的研究已多次刷新我們對基本物理規律的認知,并4次獲得諾貝爾獎。但中微子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如中微子的絕對質量為多少、它們是否為自身的反粒子等。對中微子更深入的探究,或再次顛覆人們對基本物理規律的認知。

            據悉,目前世界最大、最靈敏的中微子望遠鏡冰立方選擇將探測器陣列建在2500米深的南極冰層中。該望遠鏡于2010年建成,2013年便首次探測到一個來自地外的彌散高能中微子流;2017年首次發現對應已知的天體源證據,叩開了高能中微子天文學的大門。

            當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在積極地籌建性能大大優化的二代中微子望遠鏡,在提升探測靈敏度的同時更精確地定位中微子源。二代望遠鏡的建成,有望催生中微子天文學和基礎物理學的新突破。

            2020年8月15日,徐東蓮代表“海鈴計劃”團隊,在全國高能物理發展戰略研討會(青島)上正式提出了南海中微子望遠鏡“海鈴計劃”的建設規劃和行動計劃。“海鈴計劃”將分步實施,其終極大陣列將包括約1200根望遠鏡串列,超越升級后的冰立方,預期在2030年前后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中微子望遠鏡。

            上海交大于2021年6月成立了“海鈴合作組”,依托上海交大物理學、天文學、海洋工程、海洋科學、材料科學、電氣工程等多學科優勢交叉合作,同時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校的相關學科合作,至今項目組已發展到10余家合作單位,近百名成員,推進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協同攻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