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瀘州11月8日電 (彭剛 杜成)8日,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簡稱“西南油氣田”)蜀南氣礦牟家坪、老翁場儲氣庫群日注氣能力達到130萬立方米。至此,全國首座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群先導試驗工程在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全面投運,標志著我國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全國首座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群先導試驗工程投運。西南油氣田 供圖
牟家坪、老翁場儲氣庫群位于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境內,是四川省首座儲氣庫群,也是全國首座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群。這座儲氣庫群由二疊系茅口組枯竭型氣藏改建,設計庫容59.65億立方米,工作氣量31.45億立方米,全面建成后最大日采氣量超過5000萬立方米,規模位居全國第四,將有效保障川渝地區及全國季節調峰和應急供氣。
“十三五”期間,西南油氣田依托于相國寺儲氣庫,攻克了裂縫孔隙型碳酸鹽巖儲氣庫系列關鍵技術,但不能滿足復雜縫洞型儲氣庫建設需求。對西南油氣田來說,建設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尚屬首次,且國內外均為空白。
航拍牟家坪、老翁場儲氣庫群。西南油氣田 供圖
據蜀南氣礦儲氣庫建設項目部主任劉家屹介紹,與其它類型的儲氣庫相比,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具有氣井產能高、儲集空間大、水侵影響小等優勢,但建庫技術難點大,面臨著地層非均質性強,多重介質、儲層壓力極低、斷裂系統多等多項挑戰,在氣藏精細刻畫及井位部署、滲流機理及庫容設計等方面難度極大,成為國內外難于突破的技術瓶頸。
為此,西南油氣田創新形成了多重介質高速注采滲流滯后定量表征技術、多尺度巖溶縫洞儲集體精細刻畫技術、地質工程一體化的大尺寸井定向鉆井技術以及地質力學模型與數值模擬模型雙向耦合的地質體力學穩定性評價技術。“這四項關鍵核心技術填補了國內外復雜縫洞型碳酸鹽巖儲氣庫技術空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西南油氣田相關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稱,我國天然氣消費呈現出季節用氣波動大等特點,儲氣庫如一塊巨大的“天然氣能量電池”,可平衡供需矛盾。通過科學回注,天然氣可以在地下形成儲氣倉庫,在用氣低峰時(例如夏季)向地下回注“富余”天然氣,對“電池”進行“充電”;在用氣高峰時(例如冬季)通過天然氣管網將倉庫里的天然氣輸送出去保供,及時“放電”。
遠眺牟家坪、老翁場儲氣庫群。西南油氣田 供圖
西南油氣田蜀南氣礦專家夏吉文表示,儲氣庫建設要保證天然氣“注得進、裝得住、采得出”。“注得進”,用縫洞型(儲集體)精細刻畫技術識別地下甜點區,在此基礎上再用鉆井技術建立與地面的溝通渠道;“裝得住”,就要是確保地下地質體的完整性,通過四維地質力學建模,隨時監測、提前預判;“采得出”,建立了這三者一體化耦合模型,對氣井的滲流特征和注采能力進行評價,實現注采目標。
儲氣庫群建設對調整我國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保障供氣安全及國家戰略儲備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和戰略意義。“十四五”以來,西南油氣田按照國家天然氣清潔能源儲備和能源戰略要求,規劃建設西南儲氣中心,到2030年將形成“一寺兩峽,一坪兩場”的分布格局,工作氣量將達112億立方米,用于季節調峰和事故應急供氣,解決天然氣產供矛盾,保障長江經濟帶范圍內企業、廠礦、居民用氣。(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