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建行》開設專欄“金融生鮮季”
五月楊梅六月荔枝,七月龍眼八月柿子,又迎來千萬農人共同守護的收獲季。農人用汗水耕耘,但常因為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技術轉型和市場波動等問題而陷入困境。對此,建行積極踐行社會責任,以金融力量多舉措助力助農增收,為鄉村振興添活力、增動力。為記錄鄉村振興的真實故事,傳遞農民富足、產業興旺、生態可持續的美好愿景,《今日建行》特開設專欄“金融生鮮季”。
大宅社區位于廈門市翔安區,三面環山。
十幾年前,這里是一個人均可支配收入僅五千元的小村莊,幾百畝的地瓜、花菜,養不活2000多人,許多年輕人為謀求出路,只好背井離鄉。
如今,大宅的1400畝優質火龍果長勢正旺,各種火龍果加工食品琳瑯滿目,別具風情的閩南古厝錯落有致,接待著四面八方的旅客,人來人往,生機勃勃。
千畝大宅火龍果基地
這份繁榮始于八年前的一場變革,在當地政府、果農和許多建行人的努力下,以一顆來自中國臺灣的火龍果為起點,大宅迎來嶄新的起點。
從一顆火龍果到“十二道村味”
2006年6月,大學畢業的陳錦芳成為了翔安區大宅村黨組織的一員,他看到了大宅村的發展短板,村里沒有形成成熟的產業,也沒有成立合作社,銷售較為零散,村民收入極其微薄。
從那時起,陳錦芳總覺得村子需要一場蛻變。
大宅火龍果基地可培育11個品種的火龍果
大宅緯度和臺灣云林相近,氣候條件適宜種植水果,臺灣許多高優水果都能種。并且火龍果每年五月便進入成熟期,一直到十一月都可以陸續采摘。
2015年6月,陳錦芳任職大宅社區黨委書記兼社區主任,這場變革開始了。
那年,在黨建引領下,大宅社區實行“支部+協會”模式,成立富美大宅果蔬專業合作社,陳錦芳從臺灣引進紅心火龍果,試種新品種,帶動全社區300余戶農戶加入協會,統一管理,統籌規劃。
臺灣水果品種繁多,每種果樹的養護方法都不同,為此,大宅請來臺灣農業專家擔任技術顧問,幫助農戶少走彎路。
從“孤軍奮戰”到“抱團取暖”,這一舉措卓有成效,大宅火龍果種植如火如荼,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大宅的火龍果產業只局限于鮮果銷售,產業鏈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差,村民收入也有限。
為了朝前更進一點,陳錦芳從外地買來干花的樣品,找到熟悉食品深加工技術的村民陳海云,希望她推動火龍果衍生品的制作。
之后,陳海云買來設備,對著樣品反復研究,在她的嘗試下,火龍果花干、火龍果茶、火龍果烘干片、火龍果酒、火龍果饅頭、火龍果面等十余種產品陸續誕生,深受食客歡迎。
不僅如此,大宅還推出了以火龍果為主題的“十二道村味”,包括冰鎮火龍果花苞、火龍果花干煲老鴨湯、火龍果饅頭等特色美食。
同時,大宅與廈門象嶼集團旗下象嶼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將7棟民宿改造成為擁有30多個房間的“廂語香苑”民宿,兼具古厝的古樸和現代的質感,成為網紅打卡點。
2019年以來,大宅連續舉辦火龍果文化旅游節,遠道而來的游客采摘火龍果,享受一頓“十二道村味”,再喝一杯火龍果酒,十分愜意。如今,大宅村的旅游及特色住宿餐飲收入達千萬元,設有廈門首個圍繞鄉村振興模式打造的鄉村特色黨建品牌——“田間黨校”。
“社區種植火龍果有1400畝,年產值達4500萬元,實現年利潤2000多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萬元,火龍果年加工收入達200多萬元。陳錦芳表示,火龍果種植基地打出了品牌,闖出了特色,知名度日益提升,已經成為廈門鄉村振興的一張名片。
更多“大宅”迎來新起點
2018年,建設銀行廈門翔安支行的客戶經理蔡赟在走訪各個村落時,看中了大宅村的發展前景:“下班后拉著同事直奔大宅火龍果園,被猶如頭戴皇冠的火龍果花驚艷到了。”
從此,她與大宅結下了不解之緣。
廈門翔安支行客戶經理蔡赟和陳錦芳在田間地頭調研
2018年,大宅社區黨委與廈門翔安支行黨支部簽訂了“結對共建協議書”。為扶持鄉鎮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深化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分行針對鄉村企業及個人在融資過程中普遍存在缺少合格抵押品的痛點難點,先后推出了“農業擔保貸”、“信用快貸”等無抵押的金融產品,解決大宅社區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缺口。
蔡赟多次組織支行團隊,公私聯動走訪社區,為社區企業提供多層次、廣覆蓋的普惠金融服務,為村民提供金融知識普及、貸款綠色通道、定制理財等金融服務。
廈門市分行工作人員在大宅探討鄉村振興新路徑
陳錦芳說:“前幾年,我們村民種植火龍果,缺少資金購買種子和肥料,也不太清楚怎么辦貸款。后來,建行的客戶經理來到我們社區走訪,了解到我們的實際困難,就為我們提供了特色農產品貸款,村民們在手機上隨時辦理、隨時提取貸款資金。”
幾年間,蔡赟見證著大宅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從“一個普通的火龍果”到“火龍果生態產業鏈”,從火龍果的深加工到“十二道村味”,人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專注一顆火龍果的大宅,正帶領村民奔走在幸福的小康路上,而建行普惠金融,為大宅的大步向前更添一分底氣。
為了將大宅的成果復制到更多地方,2022年底,廈門市分行與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鄉村振興局、文旅局充分溝通,確定了文旅產業培訓的主題。
廈門市分行圍繞漢陰縣農旅融合產業需求,依托廈門大學優質教育資源,針對漢陰文旅產業安排課程,舉辦了“金智惠民-山海交響”助力漢陰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訓班,探索教育幫扶振興鄉村新路徑。
“金智惠民-山海交響”助力漢陰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訓班學員赴廈門市翔安區大宅村實地考察
培訓課程除了安排宏觀政策形勢解讀、鄉村旅游創意定位、區域旅游經濟解析等專題課程外,還特意安排了廈門市翔安區大宅村鄉村振興成果實地考察等現場學習環節,幫助學員從中尋找鄉村旅游成功案例背后的底層邏輯,為學以致用澆筑堅實基座。
“這一周的時間,我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禮’、飽嘗了一次‘理論大餐’、享受了一次‘精神盛宴’,特別是到大宅的實地調研,拓寬了我對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調研對于謀求漩渦鎮景區更深、更遠的發展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不虛此行,獲益匪淺。”這是在培訓班結班儀式上,來自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漩渦鎮人民政府副鎮長羅樨梓的一番感言。
如今,大宅這個擁有福建省最具規模火龍果連片種植基地的社區,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共富、一二三產共融、兩岸產業共建、多元力量共促,專注一顆火龍果”的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新路。
而在大宅之外,還有更多像大宅一樣的村子正在迎來屬于自己的新起點。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