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舟山10月30日電 題:花鳥島來了藝術家:新階層人士如何探索共富新路?
作者 童笑雨
攝影師、藝術館主理人、音樂家……這是最近記者在浙江舟山花鳥島采訪時發現的一個有趣現象:許多來自天南地北的年輕人,在花鳥島生根,成為當地文旅行業的領頭人,而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稱呼: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在花鳥島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花鳥鄉人民政府供圖
花鳥島一景。花鳥鄉人民政府供圖
為什么這座偏遠海島能吸引這么多年輕人?新階層能給這座海島帶來哪些改變?變有辨識度、更有藝術氣息了,是島民最大的感慨。
在10年前,花鳥島還是一座傳統海島,沒有民宿和餐飲店,也沒有精心打造的景點,只有灰白的漁村民居以及幾十位蹣跚的老人。花鳥島進入人們視野,是在2013年之后,那時經過旅游開發,花鳥島逐漸成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游人如織。
2020年,為避免海島旅游同質化,花鳥島結合自身特點開始創建“藝術花鳥”主題島。主力軍,便是這一群新階層人士。
張成成是嵊泗縣花鳥微度假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營銷部主管,一年當中,除了冬天這一淡季,他幾乎每天都在花鳥島上。他已經在花鳥島待了3年,也一步步見證這個島嶼的藝術蛻變。
3年來,這里建起了照相館、藝術宿屋、展館,多了手工體驗點,又落地各領域藝術家的設計作品、工作室、展覽館。“百年燈塔,藝術花鳥”成為花鳥島最響亮的口號。
談及為何會以藝術為切入點時,張成成表示,這與客群有關。來花鳥島的游客,大多是上海人。他們喜歡逛展、看博物館,對藝術非常感興趣,這和花鳥的氣質非常吻合。
為此,花鳥鄉成了中國首個以藝術為主題的海島旅游和休閑目的地,舉辦了燈塔藝術節、音樂演出、藝術沙龍等各類活動,吸引多位藝術家駐島創作,留下了一批風格各異的藝術作品,讓花鳥島成為具有高辨識度的標識性藝術海島。
此外,花鳥島先后與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巴塞羅那自治大學、國潮車間工作室等合作,探索“文化藝術島”主題IP。
獨具風情的藝術海島風情,吸引了大量游客。但張成成表示,藝術反哺海島的,不僅是風景、客流量,還有島民實實在在的“福利”。力度最大的,是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發起的“爺爺奶奶零花錢”公益項目。
張成成說,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有個“壞習慣”,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錢。但通過這一公益項目,可以給老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購物券,用于購買日用品、零食和營養品,提升他們生活品質。
爺爺奶奶的“零花錢”,來自藝術家們的心意。他們將所售的藝術品或售賣的藝術課程的部分費用,捐贈給“爺爺奶奶零花錢”公益項目。同時花鳥的文旅產品也在為“零花錢”努力,“花鳥精釀”“花鳥旅游衍生產品”“花鳥民宿”,每賣出一份都捐贈部分錢款。
目前,該項目已面向10多位90歲以上老人,以每月100元購物券形式發放“零花錢”3萬余元。下一步,還將向80歲、70歲老年人擴面。
有勞動力的老年人也可以自己賺取“零花錢”。當前,花鳥鄉開通就業渠道旅游紅利惠及老人,面向60歲以上老人推出“輕量級”服務崗位。其中,在民宿就業的老人就有100多位,每月工資可拿到4500元。
同時,花鳥鄉還積極探索“統戰+旅游”模式,推出“融合宿養”,在民宿建設的同時,將老年房東的房間一并改造提升,實現了老人與宿同養。臺風期間,民宿業主主動為老年人的轉移安置提供場所,免費為滯留游客提供食宿,加深了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與群眾游客之間的聯系。
在花鳥島,新階層喚醒了海島共富的潛力,也讓共富蓄上了更強的動能,這一動能不僅在于物質,也反哺于精神。
內蒙古姑娘蘇葉是張成成同事,也是島上的全家福攝影師。
蘇葉說,剛來花鳥時,自己便遇到了一對老夫妻。他們互相扶持、相濡以沫,這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深深感動了她。“我想記錄花鳥島上的人物和故事,并告訴全世界。”在花鳥鄉政府的支持下,她從2021年5月起,就開始開展全家福拍攝活動,免費給老人們贈送全家福。
之后,越來越多的外來青年參與到照顧島上老人的活動中,新老花鳥人的深度融合讓“家”的概念更加寬廣。
一群又一群的新階層涌入,讓花鳥島變得越來越熱鬧了。他們在島上定居、在島上創業、在島上創作,其中不乏攝影家、詩人、美食家、歌手等。大家來自五湖四海,相聚在花鳥,賦予了小島生活另一種美好的意義。(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