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邱牧子)10月24日至27日,在“十四五”檔案事業發展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之際,由蘭臺之家、北京市檔案學會、北京聯合大學等15家單位聯合舉辦的2023首屆中國智慧檔案科技博覽會(下稱“檔博會”)在京舉行。
10月24日至27日,2023首屆中國智慧檔案科技博覽會在京舉行。 主辦方 供圖
本屆檔博會以“科技引領智慧未來”為主題,包括華為、融安特股份、紫光檔案等領軍企業集體亮相,展示了OFD、數據庫、檔案安全與保護、檔案存儲與備份、信息資源管理與數字化、智慧檔案館(室)解決等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案、新產品。檔博會現場參觀咨詢的觀眾絡繹不絕,部分參展檔案科技企業現場召開新產品發布會。
檔博會期間,同步舉辦了中國智慧檔案科技發展高峰論壇。國家檔案局原局長、中央檔案館原館長、中國檔案學會理事長楊冬權出席論壇時表示,隨著當前新技術的發展,檔案數據化,檔案知識挖掘和推送,已成為檔案行業發展的新風口,智慧檔案館室建設是目前的重點和關鍵。
他希望,檔案科技企業調轉主攻方向,調整業務重點,把人財物轉向智慧檔案的建設與研發。誰站在智慧檔案的風口上,誰就能飛起來;誰搭上智慧檔案的列車,誰就有發展的高速度;誰行動得快,誰就會成為檔案行業的王者。
論壇上,來自檔案行業的專家、學者及檔案服務領軍企業的多位專家,圍繞檔案信息化、信創和新時代檔案安全與保護進行研討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教授、檔案事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徐擁軍表示,人工智能為檔案工作提供了機遇,在檔案工作中具有諸多應用情景,提升了檔案工作各業務環節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為檔案管理帶來新思路、新方向和新領域,促進檔案工作者的培養與管理。
但徐擁軍也提醒,需要注意人工智能技術還沒有得到充分驗證,人工智能對檔案知識的理解存在偏差,對檔案部門的軟硬件環境配置,對檔案數據和模型,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標準。
同時,人工智能也帶來檔案安全風險與挑戰,檔案部門要打造人工智能新生態,加強與技術公司、互聯網平臺、數據管理部門、檔案形成機構的合作,檔案工作未來的業態以數據為核心,匯聚數據、處置數據,長期保存數據,提供檔案部門的數據產品。
青島市檔案館原二級巡視員、檔案專家楊來青表示,檔案工作基本實現數字化轉型,是檔案事業發展的目標之一。檔案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是推動傳統檔案業務模式和流程向數字化發展模式轉型,以提高檔案工作效率,提升檔案部門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有序推進檔案工作數字化轉型,需要分析信息技術將如何引發檔案工作系統性變革,研究檔案部門如何實現數字化環境下的價值體系優化、創新和重構,為檔案工作數字化轉型提供可行的戰略指引。
河南省檔案館副館長李寶玲在發言中深度解析了檔案數字化安全管理的必要性,檔案數字化既是對傳統載體檔案的保護,又是數字檔案館建設,實現檔案資源共享的基礎,是檔案部門推進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李寶玲認為,傳統載體檔案數字化仍然是一項長期任務,數字化轉型階段面臨數字化不均衡,存在安全隱患,數據質量還有差距。李寶玲結合國家數據安全相關法規政策,以近年來出現的檔案數字化案例,指出檔案數字化中應該具備的安全管理策略。
北京市檔案館原二級巡視員、全國檔案專家陳俐剖析了在檔案開放過程中的安全風險點,系統提出如何規避安全風險的措施、方法,從而努力加固檔案開放的安全護欄:一是完善檔案開放審核管理制度,加固制度護欄;二是優化檔案開放審核業務流程,加固數據流安全護欄;三是用好管理“鐵三角”,加固管理安全護欄;四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開放審核精準度和效率;五是加強學習和培訓,提高檔案開放審核業務人員綜合素質。(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