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求索鄉村“共富路” 浙江新鄉賢“煥新”非遺活態傳承

            2023-10-27 07:25:40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杭州10月26日電 (王瀟婧)“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因風景秀麗而美名遠揚,邁入全域旅游新時代。時至今日,這個浙西小縣城的美名已不僅是山明水秀,新鄉賢回歸,反哺非遺活態傳承發展,創新賦能統籌城鄉均衡發展……一幅看得見、摸得著的共富新圖景,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新鄉賢賦能 共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鄉村,是鄉土文化的搖籃,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每一個村莊形態折射的是人們不同的智慧和習慣。其中,歷經歲月沉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著一代代人的生活軌跡,成為承載鄉愁鄉戀的重要載體,也成為激活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新密碼”。

            制作布藝手工品。桐廬縣委統戰部供圖

            走進桐廬縣深澳村,百匠街區里的剪紙、斫琴、藍曬等非遺產品讓人目不暇接,身懷技藝的新鄉賢從天南海北匯聚于此、安家于此,以匠心匠品碰撞出文旅產業發展新火花,讓原本“沉睡”的古村漸漸蘇醒,向著藝術文化創業基地的方向轉變。

            “我們以‘百匠·同心薈’品牌為依托,打造‘百人百匠’特色街區,引進非遺大師、人文講師等文創業主,開設茶藝、制香、扎染等28種技藝學習體驗項目,舉辦百匠藝術文化節、戲曲盲盒周等主題活動。”深澳村相關負責人說,新鄉賢和老村民共榮共生,不僅帶動3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而且為村集體年增收50萬元。

            如今,在浙江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上,如何實現“一個都不能少”?

            桐廬縣莪山畬族鄉作為浙西北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新鄉賢雷天星、劉玉秀積極發揚畬鄉“紅曲文化”,推進紅曲文化村落建設,打造畬寨紅街、紅曲廣場等獨具畬鄉風情的建筑風貌,并植入高山流水長桌宴等民族特色業態,盤活村級閑置資源,構建“村民-村集體-第三方”利益鏈接機制。

            雷天星介紹,目前每周至少接待游客2000人,紅街畬寨越來越紅火,大家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

            莪山畬族鄉“紅街畬寨”吸引游客來參觀。桐廬縣委統戰部供圖

            新鄉賢破題 “老手藝”探索新市場

            在桐廬合村鄉合村村的“合和布鞋廠”內,從鞋底到鞋幫,從緄邊到繡花,十多道工序均由手工精制而成,繡娘們三五圍群,隨著手中上下翻飛的銀針,彩線不一會就化成了鞋面上花鳥飛禽、山川風物等圖案。

            從前,合村布鞋以傳統家庭作坊的模式經營,由于小而散,始終缺乏市場競爭力。近年來,合村鄉政府加大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力度,通過培養傳承人骨干隊伍、鄉賢投資引智,成立“合和布鞋廠”。

            “我們的繡花鞋制作技藝世代相傳,村里許多姐妹都會繡。”村民燕麗琴說,“村里的繡娘培訓可以提高刺繡水平,傳承老手藝的同時,也讓更多姐妹憑一技之長,在家門口就能‘上班’。”

            白天晾曬、夜晚制作,經過和面、索面、盤面、熟面、曬面、收面6道工序,新合索面制作時間長達25個小時……在桐廬新合鄉引坑村,制作新合索面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也是當地人世代相傳的手藝。

            2022年,新合鄉投資400余萬元建立新合索面非遺工坊,交由新鄉賢鐘云山進行運營管理。

            “工坊實施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原料、統一包裝和統一銷售的管理模式,整合原本分散的新合索面‘小作坊’,形成品牌效應,讓新合索面有了名氣。”鐘云山如是說。

            “老手藝”探索出新市場后,鐘云山還建立新合索面手工制作培訓基地,開授相關課程,并提供免費名額,鼓勵更多村民參與其中。不久前,新合索面入選了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索面工坊進行分面技藝。桐廬縣委統戰部供圖

            新鄉賢聚勢 奏響城鄉“共富曲”

            鄉村強則中國強,農民富則中國富。

            近年來,桐廬做足“非遺+”文章,探索建立(非遺)新鄉賢同心共富實踐基地,圍繞“推進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和非遺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目標,促進非遺系統性保護、活態化傳承,統籌協調非遺與產業、市場、旅游等各領域協同發展,全面推進浙江“非遺助力共同富裕”試點縣建設。

            截至目前,桐廬創成錢塘江詩路(富春山水)省級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依托豐富獨特的非遺資源,積極推進非遺工坊、工作站培育,賦能非遺共富產業。

            同時,桐廬創新傳承桐君傳統中藥文化、雪水云綠茶制作技藝、酒釀饅頭等10余個非遺項目,衍生出各類非遺產品,孵化非遺鄉賢企業20余家,吸引眾多電商平臺合作洽談,實現“非遺資源”轉化“非遺經濟”新路徑。(完)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