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閉幕 中外技藝共覓“和合天下”

            2023-10-26 07:36:39     來源:中新網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電 題: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閉幕 中外技藝共覓“和合天下”

            中新社記者 陳杭

            圖案層次分明的艾德萊斯綢、融入各類藝術形象的面塑、五顏六色的油紙傘……25日,為期4天的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在北京閉幕,約40個國家的近500個非遺項目、3000余件展品和作品相聚北京,描繪出中外技藝與文明和合交融的美好畫卷。

            以“大美非遺 和合天下”為主題的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由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包含“瑰寶生新輝”“美美與共”“玄圃積玉”“茶和天下”四大主題板塊以及“非遺+”等內容。

            走進以“美美與共”為主題的國際展區,來自東南亞、歐洲、拉美、非洲等19個國家和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傳統飲食、傳統舞蹈等項目亮相。

            10月22日至25日舉行的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上,烏茲別克斯坦展區吸引民眾駐足。 中新社記者 陳杭 攝

            烏茲別克斯坦帶來精美的銅器、金銀器皿、木雕、絲綢織物等手工藝品,吸引不少民眾駐足。展區工作人員瑪麗婭·霍普爾表示,通過參加北京國際非遺周,可以向中國民眾展示烏茲別克斯坦豐富多樣的手工技藝和產品,搭建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橋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目前已有43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

            在武漢面塑展位,霸氣十足的項羽、面目生動的孫悟空、威風凜凜的關公……以一捧面粉為原材料,先以揉、搓、延、展手法捏造坯形,再用簡單工具進行挑、撥、按、壓,便可塑造出一個個吸睛的面塑作品。

            10月22日至25日舉行的首屆北京國際非遺周上,近500個非遺項目、3000余件展品和作品相聚北京。 中新社記者 陳杭 攝

            武漢面塑代表性傳承人劉潔表示,武漢面塑被列入武漢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多取自荊楚歷史人物、戲曲人物、民俗傳說等,造型精美生動,工藝細致精美,從毛發到盔甲鱗片無不精雕細琢。

            “北京國際非遺周是展示非遺文化、近距離感受非遺技藝的重要平臺,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展示交流、互學互鑒的機會。”劉潔說,他在現場與許多非遺傳承人進行了創作上的交流,希望未來推動這一技藝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四川分水油紙傘展位,一排排油紙傘錯落擺放,格外吸睛。據介紹,分水油紙傘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其制作技藝于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分水油紙傘第七代傳承人畢原紳表示,制作一把油紙傘,需要經過90多道工序,最終實現反復撐收3000次不損壞,清水浸泡24小時不脫骨,傘頂五級風中行走不變形。

            從歷史中走來的非遺,如今隨著“國潮”興起正快步走進現代人的生活。從業十余年來,畢原紳發現,越來越多年輕人對非遺文化感興趣,以青春的活力讓非遺越來越潮。

            “為實現非遺的創新性發展,我們已開發出無味油紙傘、防紫外線油紙傘、植物標本油紙傘等產品,廣受歡迎。”畢原紳說,希望將這項古老傳統的技藝傳承下去,推動其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完)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