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從“方寸閑地”到“增收寶地” 陜西榆林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2023-10-25 07:19:13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陜西榆林10月24日電 (楊英琦 王麗莎)“原來家里養80只羊都忙不過來,現在養了300多只羊,反而覺得更輕松了。”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巴拉素鎮白城臺村村民劉玉武告訴記者,自參與政府組織的白絨山羊提質增效項目后,他切身感受到了當地發展“伙場經濟”帶來的生活轉變。

            何為“伙場”?“伙場”也稱“伙場盤子”,是榆林市榆陽區北部風沙草灘區村民對房前屋后空閑地的俗稱。因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村民在伙場內隨意放牧、亂堆雜物,種植區、養殖區、生活區不分,伙場不大,卻是當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難點。

            圖為劉玉武家門口的羊圈。楊英琦 攝

            2022年,巴拉素鎮通過“打開圍欄網子、拆除廢棄房子、收回伙場盤子、攤好伙場份子,建好飼草棚子”五條路徑,探索形成“伙場經濟”發展模式,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小伙場”,將“方寸閑地”變為“增收寶地”,探索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徑。

            “我家的羊由從前的土法養殖,已經轉變為機械化養殖,省了不少力氣。”劉玉武的羊圈就在家門口。整潔、結實的大棚內分有數個隔間用作羊舍,正對面不過五米遠則是囤放草料的庫房。“內部改造的同時,養殖場外也由政府組織安裝路燈、修建柏油馬路,隨著進出的道路升級,我們的日子也跟著‘升級’了。”

            巴拉素鎮紀委書記張龍介紹,劉玉武家的“伙場”改變并非個例。如今,當地已利用騰退出來的“伙場”空地種植牧草,發展蔬菜、西瓜、葡萄等特色產業,形成“一伙場一產業”,并大力推廣“共享圈舍”“共享草棚”模式,集約化發展肉牛、生豬等優勢養殖業,建設為“致富伙場”。此外,“拆、建、改”并舉建設“干凈伙場”;全域植綠建設“生態伙場”;打造文化院墻建設“文化伙場”;通過制定“伙場公約”促村民自治,從而建設“和諧伙場”……五類“伙場”也為發展鄉村振興新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榆林還聚焦便民服務建設“興農驛站”。當地規劃建設了2個中心驛站和公路沿線村組的數個節點驛站,既有效解決了公路沿線村民隨意擺攤設點兜售農產品帶來的臟亂差問題和安全隱患,也打通村民發展“伙場經濟”最后一公里,實現了農特產品的快速集散和高效流通,建立起了“伙場”、驛站、市場三級農產品產購銷物流體系。

            “伙場+種養”“伙場+采摘”“庭院+康養”“庭院+民宿”……近年來,榆林聚焦因地制宜,探索宜居、宜業、宜游“三條路徑”,實現了從“方寸地”到“增收園”、從“小業態”到“大產業”等轉變,持續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完)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