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人工智能,就不得不談到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艾薩克·阿西莫夫和他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機器人“三定律”。
時隔八十余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早已不再只是文學作品中的天馬行空,戰勝世界圍棋冠軍的阿爾法狗、聊天機器人程序ChatGPT、AI繪畫軟件等人工智能的誕生和驚人表現,在引發公眾的震驚和贊美之余,也面臨著海量質疑。
人工智能的發展會不會失控?機器人三定律背后的邏輯足夠縝密嗎?它在人工智能新時代還適用嗎?在19日于成都舉辦的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主題沙龍——“科幻與未來科學”現場,與會嘉賓進行了有趣的思維碰撞。
機器人三定律背后的邏輯 是否足夠縝密?
據了解,“三定律”具體包括:第一定律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遭遇危險卻袖手旁觀;第二定律是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給予它的命令,除非這一命令與第一定律相矛盾;第三定律是不違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要盡可能地確保自己的生存。
在人工智能科幻作品《造神年代》作者嚴曦看來,“三定律”本身的問題在于:語言本身是不包含三原則的,“把對機器人的約束標準放到非常抽象的語言層面,這只是人類的想法。因為機器人的語言和邏輯是很底層的,它會通過各種強行的細節解釋去繞過這些定律。”這也是他之所以認為“三定律”可能對機器人約束性不夠強,也不會被好好實施的原因。
“這涉及到了下一代AI,或者說語言智能的發展到底會遵循一個怎樣的路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宋彥表示,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作為AI的研究者和從業者經常會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在其看來,從以往的經驗來看,人類一直都在按照最擬人化的方式來構建人工智能系統,包括現在用巨量的參數推動去學習,其實都是在不同的方面來推動機器人往擬人的方向發展。“未來幾年內,可能還是會遵循這樣的路徑。”
在“不變”中,也有幾個變化。宋彥舉例,比如,人類的知識系統怎么去表達,以及自然語言跟其他模態的組合的發展。“下一步,可能在其他模態的輔助下,我們有效減少數據,就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再下一步,實現讓機器人自己去思考。”而如果發展到這一步,機器人的發展可能就能達到今天我們想要它實現理解語言的效果了。
AI融進我們的生活有很多可能 它會不會取代人類?
在未來,人類和AI是否能和諧共處?
嚴曦認為,當我們談到AI倫理,當前可能更需要約束的是AI的開發者,而不是AI本身。“在早前,當AI技術還不夠成熟的時候,我們想到AI,總是從人的既定思維出發,把它想象成類人的東西。不管其形態、語言還是思維方式,都沒有脫離人的軌道。但我們現在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很可能將來的強人工智能不怎么像人,甚至跟人完全不同,其思維方式從底層開始就跟人分道揚鑣,就可能出現有一天人類跟AI講倫理的時候,已經講不通了。”嚴曦認為更應該關注開發者們的道德觀和倫理問題,“不要‘喂’給你的AI,這樣會形成一個垃圾的無限循環,會把內容帶到不可回歸的歧路上。”
“將AI融進我們的生活之中,將有很多種可能。”科幻作家、2024年格拉斯哥世界科幻大會主賓肯·麥克勞德舉例說,有些人可能覺得使用AI做的藝術作品是沒有靈魂的,但依然會有一些作品令人震驚。他提及,他曾讀過一本科幻小說,在那本書中,每句話都能讓AI產生一幅圖畫,這些畫有不同的風格。當時他的心情十分復雜,“當我們去看這些圖畫的時候,確實能有一些呼喚,這是十分奇特的感覺。”一方面,他覺得對于這些藝術家來說,這其實也是一種威脅。但另一方面,他也可能會喜歡AI所寫的科幻小說。
美國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詹姆斯·帕特里克·凱利則認為,人類之間的經驗是不可互換的,一個強大的AI有自己的體驗,這個AI其實是處理了其他人的經驗。長久以來,AI就會形成這樣的習慣,去傳達人類喜歡的信息。“這個我是十分支持的,因為我可以去讀其他人寫的作品。”(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攝影記者 王勤)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