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9日電 (記者 陳靜)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局長王楨9日對記者表示,今后,上海的城市更新將把優化中心城區和新城的功能、優化產業統籌起來考慮,根據區域功能、民生需求、房屋質量、風貌保護等條件,因地制宜采取城市更新的方式。
據透露,2022年,上海全面完成30年成片舊改歷史性任務,徹底改善165萬戶民眾的居住條件,同時帶動解決了城市環境、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短板問題,實現城市空間物質形態改善和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整體提升。王楨指出,上海會強化跨周期、跨區域跨類別的平衡,支持整鎮域、整地塊、整小區的推進,促進人口隨產業、服務和居住的便利性而流動。
據悉,近年來,上海不斷完善地方性法規制度的框架,出臺《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并進一步細化出臺了更新指引、行動方案等文件;同時加快體制機制的創新,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上海市城市更新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城市更新工作。這些頂層設計為繼續深化上海的城市更新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王楨認為,開展城市更新必須推動文脈的傳承和活化利用。
專家學者們就城市更新話題展開討論。(2023上海城市更新論壇組委會供圖)
在剛剛舉行的“人民城市有機更新”——2023上海城市更新論壇上,記者了解到,讓上海“新老共生、煙火傳續”,既為發展注入永恒不竭的動力,又為民眾留住鄉愁、創造幸福,成為聚焦話題。資深媒體人王永前表示,當前城市建設正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城市更新“改什么”“怎么改”,需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既要解決今天的問題,又要為明天的發展騰出空間。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鄭時齡教授認為,城市更新應該是可持續的有機更新,包括城市結構、城市空間、建筑等的更新;把消極的城市空間轉變為積極的城市空間以及城市管理模式的更新。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孫娟認為,這一輪城市更新戰略,是通過更新,把空間資源盤活之后,讓要素能流動起來,實現新城、老城之間聯動。在孫娟看來,外圍的新城應分擔一部分上海老城區的人口疏解;中心城區應讓年輕人進得來;提供低成本、高端的創業空間,讓上海擁有更多競爭力。
自開埠以來,上海在不斷發展中留下了獨一無二的城市文脈與街區“肌理”。何以高水平、高標準的城市規劃保護好、傳承好上海的歷史風貌并加以發展,同時留下民眾記憶中的獨特韻味,是業界和學者們關注的話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曾剛直言,如今的城市更新應從“量的擴張”走向“質的提升”,就是從居住條件配套設施的改造,轉移到彰顯海派文化、提升上海形象上來。
位于黃浦江,蘇州河河南中路和延安東路圍合地區的外灘區域,一直是上海的“城市名片”之一。這里優秀歷史建筑密集,現有各類老建筑老大樓逾140棟,建筑面積達到約80萬平方米。“我們實施城市更新和整體的風貌保護,要把外灘區域建設成為上海最具標志性的世界級金融文化中央活動區。”上海外灘城市更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堯表示,“我們創新了更新方式,根據原產權人的更新意愿,采取了征收更新、統籌更新、劃轉更新等各種方式,有效控制了成本,激發了產權人更新的積極性。”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周群華直言:“記憶是我們城市不斷生長最重要的動力。”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嚴榮指出,把歷史風貌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才能更好地體現歷史風貌的魅力,并使之得到傳承。據了解。上海有諸多歷史遺存,目前公布的優秀歷史建筑就有超1000多處。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建筑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介紹:“在城市更新中,我們刻意對一些城市空間進行留白,工作、生活在其中的民眾會創意性利用這些空間。我覺得這種留白是非常有趣的,而且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城市味道。”(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