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專家談大學生抑郁:可防可治,“開學季”需關注社會心理因素

            2023-09-28 16:36:39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每年的9月份是全國各大高校的“開學季”,也是廣大高校大一新生迎接全新校園生活的起點。

            然而,大學帶來多元的學習和生活的同時,也存在更多壓力和挑戰:逐漸走出象牙塔,大一新生需要獨自安排學習和課余生活,也面臨著更復雜的人際關系;同時,大學作為大部分學生生涯的最后一站,許多學生面對未知的未來可能會產生迷茫、焦慮的情緒。

            正值“開學季”,北京回龍觀醫院主任醫師王志仁教授提醒,針對大一新生的壓力及焦慮、抑郁情緒,需要重點關注社會心理因素:一是學業壓力,二是環境的轉變,三是社會支持相比高中階段產生較大變化,即家人、朋友和學校對其支持力度往往不及以前甚至有所缺失。

            就診率亟待提升,病恥感是絆腳石

            今年,中科院等機構聯合發布了《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大約21.48%的大學生可能存在抑郁風險,45.28%的大學生可能存在焦慮風險。

            對此,王志仁強調,抑郁風險與抑郁癥應該區別對待,但抑郁風險防范對于降低抑郁癥發病率具有重要意義。抑郁發病主要存在遺傳、生物學和社會心理三大風險因素,其中社會心理因素更為常見、也更容易和需要人為干預和防治。

             “首先要提高自救意識,學生個體需要對抑郁傾向有基本認識。其次要倡導面向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本身也包含了基本的心理問題的自我鑒別的能力。”王志仁指出,還應適當增加運動,或者通過其他釋放和緩解壓力的方式,來擺脫目前抑郁的狀態和情緒。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上。

            王志仁進一步表示,如果自己調節依舊不能緩解,就需要向專業的醫生進行咨詢和評估。“這也要求學校及社會應該進行更多科普教育,告訴他們心理疾病不那么可怕,減少就診中的病恥感。即使在抑郁癥已經為更多人所知的今天,該疾病就診率依舊很低。有調查顯示大概在10-20%左右,大城市可能會高些,但也可能只有30%左右,其中很大原因就是病恥感,公眾會覺得得精神疾病、抑郁癥不是好詞。”王志仁說。

            抑郁癥可治,藥物治療是主要手段之一

            專家特別強調,抑郁癥可治。“首先社會公眾包括患者要明確治療信心——抑郁癥能治,很多患者會達到臨床痊愈。臨床治療手段包括心理、藥物、物理等治療干預,其中藥物治療是抑郁癥治療主要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中重度以上的抑郁癥更需要藥物的治療。”王志仁說。

            值得關注的是,很多抑郁癥患者治療后可能會出現殘留癥狀。

            對此王志仁表示,“從治療理念來說,以前臨床更多是關注患者抑郁情緒的改善,現在不僅要關注到抑郁情緒改善,還越來越關注正性情緒是否恢復,也就是我們對事物有良好的體驗感和快感,包括學習動機等。與治療理念對應的,臨床上也越來越關注到了正性情緒的改善的藥物。”王志仁說。

            據介紹,公認的單胺假說認為,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三個遞質通道活性降低導致抑郁癥的發生,大多抗抑郁藥僅對5-HT和NE兩個遞質有效,但對DA的干預較少,而DA往往與正向情感、動力快感等呈現相關性。

            王志仁以國產抗抑郁創新藥若欣林(鹽酸托魯地文拉法辛緩釋片)為例,“去年該藥物獲批上市,其除了作用于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神經遞質以外,還會干預多巴胺神經遞質,促進正性功能的恢復。在臨床中,我們會發現在患者尤其是學生群體認知能力的恢復、快感缺失的改善等正性情感相關方面,諸如若欣林等藥物會有更好的表現。”

            專家進一步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堅持服藥很關鍵。“早期的三環類、四環類抗抑郁藥的副反應會大一些,包括鎮靜、惡心、肝損等,新型抗抑郁藥物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但部分患者仍有惡心甚至有嘔吐、頭暈、困倦等反應。但大部分的副反應在1到2周內都會慢慢地消失或者是耐受。因此患者無需過度擔心副作用而拒絕抗抑郁治療,一是我們臨床已有兼具療效和安全性的創新治療選擇,二是我們在治療的過程中會充分考慮到個體化的因素,即使第一次使用的治療藥物作用不大,或藥物對患者的副作用較大,其實都有調整的機會。”王志仁指出。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