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再添新證!諾西那生30個月真實世界數據發布,為不同嚴重程度SMA患者帶來持續獲益

            2023-09-19 14:31:54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脊髓性肌萎縮癥(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種起源于中樞神經系統的罕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常常表現為進行性的肌無力、肌萎縮,全年齡段人群均有可能發病。作為一種致殘、致死率都很高的疾病,它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近年來,國家積極引進以諾西那生為例的創新疾病修正治療藥物,優化醫保政策,不斷提高多學科綜合管理水平,我國SMA患者的生存期顯著延長,生活質量得到大幅提高。

            不同于兒童患者,青少年和成人在臨床上的嚴重程度區分更大,疾病的過程更長,差異也更加明顯,治療難度更大,相關研究也更少。

            近期,一項諾西那生在真實世界中長期研究數據發布,提供了諾西那生長期治療1c-3型SMA成人和較大年齡兒童的療效和安全性數據。結果顯示:無論SMA類型和嚴重程度如何(包括成人SMA 1c型),經諾西那生治療30個月后,各項運動功能量表應答比例持續提升。96.5%-100%的患者報告在使用諾西那生期間,病情有所改善或穩定。

            真實數據顯示諾西那生長期治療可持續改善不同嚴重程度SMA患者運動功能

            這項波蘭的研究共納入了130例高異質度的SMA患者,其中88%為成人患者,更是首次納入了12例成人SMA 1c患者,提供了真實世界中諾西那生長期治療1c-3型SMA成人和較大年齡兒童的療效和安全性數據。

            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患者的分型、年齡及嚴重程度,在接受諾西那生治療30個月時,各項運動功能均得到持續改善:71%的患者HFMSE評分(用于廣泛的有行走能力或無行走能力的患者的運動功能變化的評估)得到顯著改善(≥3分);80%的患者CHOP-INTEND評分(用于評估動作、靈活性和力量等運動功能的變化)顯著改善(≥4分);43.5%的患者RULM評分(用于測量大部分SMA患者的上肢力量)顯著改善(≥2);50%患者6MWT(用于測量可行走患者6分鐘內步行距離)顯著改善(≥30米)。

            此研究首次披露了針對成人1型患者諾西那生長期治療結局,在12例成人SMA 1c患者中,11例患者的CHOP-INTEND評分至少提高了1分,而對于25例無行走能力的患者,RULM評分顯示,相較于具有行走能力的患者,無行走能力患者RULM可獲得更好改善,體現了顯著統計學差異水平。

            青少年成人患者異質性高,用藥保障關乎患者長期治療獲益

            中國的SMA患者群體預估為2.3萬人左右,其中青少年和成人患者約占80%以上。青少年和成人在臨床上的嚴重程度區分更大,疾病過程更長,差異更加明顯,治療難度更大。對此,在今年5月發表的中國首部《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縮癥臨床診療指南》中也對青少年和成人SMA患者分型進一步細化,以便更好地對這些病人的嚴重程度進行區分和治療。

            目前,SMA已有3種治療藥物在全球范圍內上市,其中兩款已被納入我國醫保目錄。隨著社會對罕見病患者及其用藥保障的重視,關于罕見病藥品進入基本藥物目錄的討論也在陸續展開。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其對于基本藥物目錄及兒童基本藥物目錄的最新建議,專家們分別就藥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應進行評估,本次建議涉及到了多種罕見病的用藥,其中就包括SMA。然而,由于目前只有少數患者接受了長期治療,并且在青少年和成人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據不足,WHO暫不建議將SMA口服藥物納入基本藥物目錄。不過,WHO也表示,將密切關注該藥物的相關臨床試驗進展,如果臨床結果充分,將再次考慮將其納入基本藥物目錄。

            SMA自1891年被首次發現以來,歷經百年治療探索,始終徘徊于姑息治療和癥狀管理。此后,隨著疾病修正治療藥物的問世,SMA患者群體終于迎來有效的治療藥物,生活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不過,對于此類罕見病創新藥物在用藥基礎層面的保障還有待進一步討論。在SMA領域診療與保障方面探索的有益經驗將為其他罕見病提供借鑒,給中國罕見病患者及家庭帶來更多的希望,助力更高水平全民健康的加速實現。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