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呂梁9月7日電 (李庭耀 劉小紅)9月6日,2023國際小米年學術年會、第五屆中國小米產業發展大會暨中國(興縣)首屆雜糧產業博覽會在“山西雜糧之鄉”興縣開幕。全國雜糧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谷糜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品種改良與種業創新、栽培技術與營養品質等內容進行交流探討,共話“粟米作物與全球糧食安全”。
圖為開幕式現場。劉小紅攝
山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孔照勝表示,本次大會旨在進一步提高我國谷糜等雜糧科學的研究水平,促進谷糜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國家糧食安全、健康中國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貢獻力量。
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廖允成介紹,聯合國糧農組織將2023年定為“國際小米年”,認為以小米為代表的小顆粒谷物,在利用貧瘠土地、應對氣候變化等諸多方面有不可或缺的優勢,將在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國有農諺,‘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見地里旱死粟’,道出了谷子耐旱、耐酸、耐堿、耐貧瘠土壤的秉性,也展現了其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承擔著的關鍵作用。”廖允成表示,山西素有“雜糧王國”之稱,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光熱資源為谷子、高粱、豆類等優質雜糧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是優質雜糧的黃金產區,應進一步保護和利用好山西雜糧資源,推動雜糧全產業鏈開發和發展,促進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
興縣地處黃河流域中游腹地,山西省西北部,呂梁市西北端。其境內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土層深厚、四季分明,非常適合雜糧生長,目前全縣雜糧種植面積穩定在40萬畝,其中谷子種植面積15萬畝、豆類種植面積10萬畝、薯類種植面積6萬畝、高粱種植面積6萬畝、其它雜糧種植面積3萬余畝。
興縣雜糧產業鏈產值突破10億元。李庭耀攝
呂梁市政協副主席、興縣縣委書記喬云介紹,當地投入雜糧獎補資金2億元,創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8戶、市級龍頭企業17戶,雜糧產業鏈產值突破10億元,雜糧收入占農民種糧收入的83%,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戶均增收11858元、人均增收4235元,雜糧產業成為了興縣老百姓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
談起興縣雜糧產業的發展,喬云介紹,去年4月,興縣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成功簽約合作,正在共同建設全國雜糧生產、供應、培訓實訓、試驗示范和種子基地,雜糧種業基地發展到5000畝,目前已經篩選出2個谷子品種、2個豆類品種、2個蕎麥品種和5個高粱品種,增產幅度明顯。
“農業發展的核心命脈在產業。如何聚集科技要素,在雜糧產業上精準發力?”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周文彬表示,該所與興縣合作,啟動實施了“雜糧產業化開發”項目,將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推進雜糧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雙方合作努力探索一條獨具特色的雜糧強縣之路。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岳繼和介紹,近年來,山西圍繞谷子產業發展,著力打造谷子產業集群,建設谷子產業強縣,打好特色優勢牌、有機旱作牌、加工轉化牌,強化鏈主企業培育、專家團隊服務、拳頭產品打造、優勢品牌創建,全力推動山西谷子產業高質量發展。山西谷子的品質、品牌、市場影響力穩步提升,成為了全省穩糧保供、增加農民收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支柱產業。
本次活動由山西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山西省名優土特新產品協會主辦。(完)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