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壯鄉“巧女”賽巧迎七夕 游客體驗別樣風情

            2023-08-22 11:20:48     來源:中新網

            中新社南寧8月21日電 題:壯鄉“巧女”賽巧迎七夕 游客體驗別樣風情

            中新社記者 黃艷梅

            “這幅繡品采用我們當地的傳統繡法,一針一線繡了5個月才完成,展現了那蓮‘巧女’勤勞能干的品質。”21日,在壯鄉廣西壯族自治區,79歲的楊桂珍在家門口擺“花臺”,向街坊及游人展示其創作的繡品《織女弄金梭 巧手織彩綢》。

            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七夕將至,一年一度的那蓮“賽巧節”當日在廣西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孟連村那蓮街舉行。這一民間傳統民俗活動,至今已有200余年歷史。

            8月21日,那蓮“賽巧節”在廣西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孟連村那蓮街舉行,家家戶戶在門口擺“花臺”賽巧手。 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

            一大早,在古樸的那蓮街上,各家“巧女”就在家門口掛上自制花燈,并在自家“花臺”上擺好精心制作的“瓜果雕”、精美繡品、編織手工藝品以及剪紙作品、畫作等。

            精巧雅致的香包、姿態優美的白天鵝、栩栩如生的蜻蜓……出自楊桂珍之手的各式手工藝品引來眾人夸贊。楊桂珍還展出其創作的《七夕會》《男耕女織》《江山如此多嬌》等多幅“點米成畫”作品。

            8月21日,廣西南寧,學生將小米粒點繪成各種卡通人物畫作。 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

            當天,織布、繡花、民族特色手工藝品制作、“點米成畫”現場演繹等活動逐一進行,參與者比手巧,賽作品構思之妙。

            在古戲臺前,近百名學生集體演繹“點米成畫”,場面頗為壯觀。“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點米成畫’,我很喜歡,我會繼續學習讓自己的技藝更加純熟。”南寧市邕寧區第二初級中學初一年級學生張夢婷說。

            “點米成畫”是流傳于那蓮街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即以大米、黍子、小麥、高粱、豆類等為主要原料,在素描好的圖紙或白絹上,蘸膠水一粒一粒粘上,最終作出造型別致、五彩斑斕的米畫。

            早年間,“點米成畫”只在民間流傳。自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來,這項技藝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展,畫作頻頻亮相“壯族三月三”等大型活動現場,并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進行了展演。

            8月21日,廣西南寧,學生們進行織布展示。 中新社記者 陳冠言 攝

            那蓮是個古老的圩鎮,過去是鹽運古道上的一個中轉圩埠,農業和手工業十分發達。除了比拼手藝,當地民眾當天還舉行了文藝演出及“七姐祈福”儀式。

            在八尺江畔,身穿清一色綠衣的姑娘肩挑水桶到社壇碼頭取水,姑娘們扮成仙女撒花祈福。街圩上,當地開桌設宴,制作品類多樣的傳統美食,款待八方來客,共同祈求國泰民安,生活幸福。

            據悉,那蓮“賽巧節”最早出現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目前已被納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當地積極推動非遺傳承,促進文旅融合,讓“賽巧”這一古老的特色民俗煥發出新的生機。

            “我是第一次參加那蓮‘賽巧節’,極具民族特色,民眾參與性很強,儀式感滿滿,讓我體驗了一場鄉村七夕盛會的別樣浪漫。”廣東游客蘇靜文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完)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