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陪伴、安慰、紳士風度,這些在醫生職業準則中退居了次要地位甚至被冷落。失去情感溫度,是現代醫學片面重視技術的副作用。冷冰冰地治療,使醫患處于猜疑狀態,容易滋生矛盾;尤其是技術總有邊界,當療效不佳、花費不少之時,這種猜疑還會升級,最后甚至兩敗俱傷。
既醫病,又慰心。有些從業者覺得,話語交流、情感撫慰、病情介紹這些人文環節,比較“虛”,治病才是“實”;這是認識誤區。著名醫生古爾爵士說:“別忘了,你的患者不是肺炎,而是得了肺炎的人”。治病是實,治人、治心同樣是醫生實實在在的本職。在我們的醫學傳統里,講究“醫者父母心”,仁心才能統領仁術(“做個有溫度的醫者”《人民日報》2016年7月5日第13版)。
微生物組是由包括細菌、古細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微生物的特點是單細胞、極其微小卻掌控著地球上關系到我們人類的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因子。微生物并不陌生。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釀造工藝,利用微生物的發酵功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味道和更加豐富多彩。醬香醋滋潤,酒醇豆腐香,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結果(《人民日報》2016年7月6日第22版)。
“無病即健康”的觀念成為人們的潛意識,健康被寄托在“治病”上,花錢吃藥打針動手術,結果錢花了罪受了,卻依然得不到真正的健康。如今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保持健康,醫學不過是其最后防線,生命品質,更多維系在自己手中。中醫早就提倡“三分治、七分養”,國外亦有“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說法。俗話說“最好的醫生是自己”,這是對生命規律和健康追求的深刻總結。
“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健康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能力,對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不自覺、不改正,再高明的醫術也無力回天。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影響健康因素中,生物學因素占15%、環境影響占17%、行為和生活方式占60%、醫療服務僅占8%。然而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僅有11.2%的居民能夠保持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吸煙酗酒、經常熬夜、久坐不動、營養失衡、藥物依賴等不良生活習慣,不啻身體健康的隱形“殺手”。因而想要得到健康,健康的觀念素養是必需前提,健康的生活方式則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就被列為世所公認的四大健康基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李斌:“最好的醫生是自己”《人民日報》2016年8月22日第4版)。
現代奧運之父顧拜旦曾說,“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正如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奮斗”。毛澤東提倡“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到清華大學“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人民日報》2016年8月22日第17版)。
(馬秀山整理2023年6月21日)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