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網友發帖分享了自己因為新冠二陽進急診室的經歷,“心跳劇烈、呼吸困難,趕緊掛了急診,上了呼吸機。”該網友的經歷讓人心生警惕。自4月下旬以來,新冠二陽屢上頭條,有專家研判第二輪新冠感染高峰或將出現在6月底。那么如何避免新冠感染以及感染后如何預防病情加重成為了大眾非常關心的問題。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急診科主任洪玉才教授在接受采訪時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一般來說,絕大部分病人都是第二次感染比原來更輕一點。關注身體發出的重癥信號,及早就診則無需過分擔憂。”同時他也強調,“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是新冠感染危重癥的高危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
危重癥高風險人群需謹慎防護
按照嚴重程度,新冠感染可分為五個級別:無癥狀、輕癥、普通型、重癥及危重癥。其中重癥及危重癥患者會出現呼吸窘迫/衰竭、多臟器功能衰竭等癥狀,容易失去最佳救治時機,導致死亡。
雖然所有年齡段的人都有感染新冠和發生重癥的風險,但是有六類人群屬于重癥高風險人群,需要特別關注,包括:
65歲以上老年人尤其是沒有全程完成新冠疫苗免疫加強接種者
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腎疾病等慢性基礎病患者
平時需要服用免疫抑制類藥物人群
體重指數(BMI)30以上的肥胖人群
孕晚期孕婦
重度吸煙人群
針對重癥高風險人群,洪玉才教授建議,脆弱人群中還沒有接種疫苗的可以接種疫苗。此外,在日常活動中,盡量少去人員聚集的公共場所,平時室內多開窗通風,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營養。
遵醫囑用藥,兩大概念要厘清
針對大眾熱議的“新冠必備治療清單”,洪玉才教授表示,家庭用藥不需要儲備太多,主要還是控制癥狀的藥物,如常規的感冒藥、退燒藥等,而專業的抗新冠病毒藥物的使用需要謹遵醫囑。
“不同的藥物之間容易產生藥物相互作用(DDI),同時使用可能會降低藥物的療效甚至毒副作用,需要引起重視。”洪玉才教授強調,“就醫時要充分和醫生溝通清楚自身的基礎性疾病及用藥情況,由醫生做出專業的藥物選擇。”
此外,對于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洪玉才教授表示同樣要重視抗新冠病毒藥物的使用,盡量選擇對肝腎影響小的藥物。肝腎是藥物代謝的重要器官,肝腎功能不全會損害新冠藥物的代謝、排泄、劑量和預期濃度,從而導致藥物治療效果變差,甚至加大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
如何識別身體發出的重癥信號?
洪玉才教授強調新冠是一個全身性的感染,肺部感染最為多見,“所謂的輕癥并不是指一開始是口鼻腔感染,重癥后才變成肺炎,新冠的感染從一開始就是全身性的,感染上的那一天,絕大部分的人可能就已經肺炎了,因此更要預防病情加重。”這就要求大家要注重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身體發出的信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直接一眼就看得到的或者聽得到,比如持續高燒、胸悶等;另一種看不見聽不著但更為兇險,可能新冠感染者沒有胸悶、高燒的癥狀,甚至咳嗽也不甚明顯,但是心率已經很快,持續關注他的胸廓起伏可能非常快,這些情況就預示著或者反應了這個病人已經嚴重缺氧,如果沒有關注到這些隱藏的信號,病情極易被延誤。
洪玉才教授總結到當發生新冠感染后,一定要關注身體的三個“指標”:
脈搏:當安靜狀態下心率大于120次每分鐘時,就屬于非常高危的情況;
呼吸頻率:胸廓起伏如果大于24次每分鐘,叫做氣急/氣促;大于30次每分鐘叫做嚴重缺氧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危重狀況的表現;
指氧飽和度:指氧飽和儀夾在手指頭上顯數,如果在94%以下表明缺氧嚴重;
當發現以上三種情況時,建議及時前往醫院進行治療。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