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國際代謝工程大會現場直擊,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發明者陳國強獲獎

            2023-06-15 15:16:49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6月11日-15日,2023第15屆國際代謝工程大會(15th Metabolic Engineering Conference,簡稱ME15)在新加坡隆重舉辦。該大會由代謝工程領域的國際權威學術組織國際代謝工程學會(Internation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Society,簡稱IMES)主辦。

            本屆大會圍繞“代謝工程中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代謝工程與下一代醫藥”“合成生物學與代謝工程”“生物鑄造廠:代謝工程中的自動化”“代謝工程與生物制造:從實驗室到工業化”“代謝工程與下一代底盤”等議題展開,多方位展示了代謝工程領域近兩年的最新科技成果及未來研究熱點。

            大會匯集了全球代謝工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韓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現任韓國科學技術院長Sang Yup Lee,國際合成生物學產業化先驅、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成生物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Jay Keasling,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工業微生物學教授兼生物技術系主任、荷蘭科學界最高獎項史蒂文獎獲得者Jack Pronk等,還有來自美國、德國、英國、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28多個國家的671位代謝工程領域專家學者及相關產業屆代表參會,規模為歷屆之最。

            大會現場

            6月14日會議期間,舉行了重要的2023年度國際代謝工程獎(IMES Award)頒獎儀式,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化工系教授、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主任陳國強為本屆該獎項唯一獲獎者,也是首個獲得該項榮譽的中國大陸地區學者。同時,陳國強教授在ME15大會上作題為“Next Generation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Based on Synthetic Biology of Halomonas spp.”的特邀報告,分享其在代謝工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陳國強教授獲國際代謝工程獎(IMES Award)

            陳國強教授為全球頂尖合成生物學專家,代謝工程領域的領軍型人物,清華大學教授、合成與系統生物學中心主任,國家973“合成生物學”項目以及國家重大專項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也是中國大陸首位國際代謝工程獎獲得者。

            陳國強教授同時在全球合成生物學頂級期刊 Synthetic and Systems Biotechnology(《合成和系統生物技術》,簡稱SSB)擔任共同主編,并在國際學術期刊如Chemical Review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上共發表微生物技術和生物材料相關論文400多篇,Web of Science引用兩萬五千多次,H指數78。獲得授權專利50多項,以及50個公開專利。

            此次陳國強教授獲得的國際代謝工程獎,由國際代謝工程學會發起,每兩年授予一位在代謝工程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研究人員,并在其和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AIChE)共同舉辦的國際代謝工程大會上頒獎。自2000年該獎項正式頒發以來,獲獎者均來自海外,包括生物化學工程先驅James E.Bailey、合成生物學領域權威Jay Keasling,以及多位美國工程院院士等頂尖科學家,陳國強教授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學者。

            在頒獎典禮上,國際代謝工程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韓國科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杰出教授、代謝與生物分子工程國家實驗室主任Sang Yup Lee院士介紹了該獎項的評審情況,他表示:“陳國強教授團隊最初采用了基于傳統微生物底盤的工業生物技術(CIB),如使用大腸桿菌等作為底盤,然而在放大過程中存在染菌的問題。這促使他對嗜鹽菌Halomonas進行開發,避免了染菌問題,并且實現連續開放、無需滅菌的發酵過程,這一技術已被廣泛采用并應用于化學品的開放生產。因此組委會決定將2023國際代謝工程獎頒發給陳國強教授,以表彰他通過開發嗜鹽菌和‘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對代謝工程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恭喜陳國強教授!”

            Sang Yup Lee院士(左)與陳國強教授(右)

            資料顯示,相較于傳統化工制造,以合成生物學為核心的生物制造通常以可再生生物資源為原料,可擺脫對石油資源的依賴,降低能耗,大幅減少污染物生成,具有高效、綠色、可持續的優勢特性。但由于微生物原有的生物系統限制,工業化生產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許多技術瓶頸。陳國強教授長期從事“生物合成PHA材料及其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Next Generation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簡稱NGIB)”的研究,利用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學方法,構建了更加符合規模化生產的工程菌株和技術體系,實現了生物制造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

            2005年,陳國強教授團隊在位于世界最酷熱、最干燥的地區之一、鹽濃度達200克/升的中國新疆艾丁湖篩選出適應力最強的工業微生物菌株——嗜鹽菌Halomonas,通過基因編輯、代謝網絡調控等技術,重新構建了嗜鹽菌的代謝網絡,改造出適應能力更強、生長速度更快的菌株,并開發出適用于該底盤菌株的NGIB體系,覆蓋了理論、模型、分子操作、實驗室培養技術、中試技術及工業生產技術,以及部分產品的應用等。目前在該技術體系下,菌株已連續超過20代迭代。

            相比于利用傳統微生物底盤的工業生物技術(CIB),如大腸桿菌等,基于嗜鹽菌的NGIB無需滅菌,生產過程可以開放和連續化,降低了能源和淡水消耗,并且降低了生物制造的復雜性和設備的制造成本,使生物制造產品競爭性得到增強。陳國強教授團隊預測,NGIB能夠將傳統生物制造的能耗降低50%以上,并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對于獲得2023年度國際代謝工程獎,陳國強教授表示:“我很榮幸能夠得到這一獎項認可,也很激動能夠再次與大家相聚在代謝工程領域的學術盛會。非常感謝國際學術界同仁一直以來的交流與幫助,是他們的杰出成就推動了代謝工程領域的發展,也非常感謝我的團隊、學生為‘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所作出的貢獻。在各位學術同仁的努力下,代謝工程和合成生物學正在對更多領域產生積極的影響,我相信這些技術未來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也期待能夠為推動學術界、產業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人民日報》曾評價:“在合成生物學和‘下一代工業生物技術’制造PHA生物塑料的道路上,陳國強團隊使我國處于世界領先的水平。”目前,陳國強教授開發的技術已經在合成生物學產業中得以應用,國內已有多家企業如微構工場、微琪生物、安琪酵母等已應用最新的NGIB技術,進行規模化生物制造。可以說,受到國際認可,并實現了產業化落地的NGIB體系,前景無限可期。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