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全球央行大舉購金,釋放什么信號?

            2023-04-19 11:23:53     來源:新華社

            近年來,各國中央銀行開啟“買買買”模式,增加黃金儲備。“全球央行2022年購金量達1136噸,創歷史新高,且2023年該趨勢仍在延續。”世界黃金協會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如是說。

            這份報告用數據與案例描繪出今年央行購金的強勁開局:前兩個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購入了51.8噸黃金;土耳其央行、印度央行等也在買入黃金……

            應該看到,近年來國際金價寬幅波動。但無論價格漲跌,全球央行持續購入黃金的腳步始終向前,顯然其底層邏輯與普通投資者投資黃金的邏輯不盡相同。應該如何理解?

            “我們去年上半年在全球50多家央行開展的一項調研顯示,‘危機時期的表現’‘對沖通脹’‘長期保值資產’等是央行持有黃金的主要驅動因素。”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CEO王立新說。

            據他介紹,在上述這項調研中,有61%的受訪央行預計在未來12個月里全球央行將增儲黃金。

            2022年全球央行購金量突破歷史紀錄。(來源:英國金屬聚焦公司,世界黃金協會)

            作為一種特殊的資產,黃金這種亮閃閃的貴金屬具有金融和商品的多重屬性,在人類歷史中相當長的時間內被廣泛作為一般等價物,其避險、抗通脹的特性尤為受到青睞。

            因此,盡管不能直接生息,但實踐中全球大多數央行的國際儲備中都有黃金的一席之地。各國根據實際需要,動態調整包括黃金在內的國際儲備組合配置,保障其國際儲備資產的安全、流動和保值增值。

            過去的一年,俄烏硝煙彌漫、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全球通脹達到40多年來新高,在這兩大因素驅動下各國央行增持黃金達到新高潮,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有分析人士認為,除了經濟環境和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外,尋求外匯儲備多元化、降低對美元的過度依賴,以應對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也是一些央行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央行增持黃金的重要動力。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美聯儲出臺量化寬松政策,大肆印鈔,其國內危機通過美元傳導至全球;去年以來,美聯儲激進加息,美元急劇升值,令不少國家本幣貶值、資本外流、償債成本上升,一些國家甚至陷入貨幣或債務危機……

            經歷上述種種危機,多國開始加大力度增加黃金、特別提款權等儲備資產,推動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并通過減持美債、推動雙邊貨幣協議等辦法,積極探索貨幣多極化的路徑。

            來自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清晰地顯示了全球黃金儲備變化趨勢的轉折點——2010年,全球央行和公共機構結束了此前長達20年的“凈售金”,開啟了新一輪“凈購入”進程。包括2022年在內,各國央行已經連續13年凈購入黃金。

            一家金店的工作人員展示賀歲金條。新華社發(趙曉明 攝)

            目前,國際金價已經接近歷史最高點,各國央行增持黃金的趨勢會停下來嗎?目前似乎還沒有發現這種跡象。事實上,除了受到各國央行的青睞外,一些主權財富基金也對配置黃金展現了較大興趣。

            去年底,俄羅斯調整國家財富基金資產限額,新規定對投資資產的潛在份額上限作出規定,其中對人民幣和黃金投資的最高限額均增加一倍。

            澳大利亞未來基金在近期公布的一份立場報告中指出,未來全球投資者可能會面臨低增長、高失業率、高通脹的挑戰。為了讓其投資組合更具彈性,該基金將目光轉向了黃金以及其他實物資產。

            “隨著人們對黃金避險、保值屬性的進一步認識,加上外匯儲備多元化需求的驅動,我們認為2023年各國央行將繼續購入黃金,不過具體的購買量以及能否創造新的購入紀錄則很難預測。”王立新說。(記者王希)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