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網站3月26日發表記者霍爾庫姆·諾布爾和凱蒂·哈夫納的文章“英特爾公司聯合創始人、摩爾定律提出者戈登·摩爾去世,享年94歲”(馬丹譯),摘要如下:
英特爾公司聯合創始人、前董事長戈登·摩爾24日去世,享年94歲。這家加州的半導體芯片制造商取得了另一個時代的美國鐵路或鋼鐵巨頭公司所擁有的行業主導地位,硅谷這個名稱的由來就與英特爾有關。
把筆記本電腦帶給億萬用戶,把微處理器植入從浴室體重秤、烤面包機、玩具消防車到手機、汽車和噴氣飛機的各種產品,摩爾與少數幾位同事居功至偉。
摩爾原本想當教師,但他沒能找到教育行業的工作。他后來稱自己“意外成了企業家”,因為他在微芯片行業剛起步時作了500美元的初期投資,而微芯片行業使電子業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他因此成為億萬富翁。
摩爾看到了未來。他在1965年預言,可預見的將來,一個硅芯片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每隔一段固定時間翻一番,由此使計算機的數據處理能力成倍增長。
他后來又增加了兩個推論:不斷發展的技術將使計算機制造成本越來越高,但消費者支付的價格會越來越低,因為有太多的計算機被出售。摩爾定律維持了幾十年。
憑借摩爾及其合作伙伴、英特爾公司聯合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的才華、領導力、人格魅力和人脈,兩人集結了一群被普遍認為是高技術時代最大膽、最有創意的技術專家。
就是這群人主張采用拇指甲大小的硅片。硅片是硅砂經過高度純化和化學處理的產物。事實證明,硅的優越特性使其成為搭建體積越來越小、運轉速度越來越高的集成電路的絕佳材料。
憑借英特爾制造的硅基微處理器——計算機的大腦,美國制造商得以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強大的日本競爭對手那里奪回了在龐大的計算機數據處理領域的領先地位。到上世紀90年代,全球80%的計算機使用英特爾微處理器,英特爾成為史上最成功的半導體公司。
這些多半是在摩爾任內發生的。他在1975年至1987年擔任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后留任董事長至1997年。
隨著財富的增長,摩爾也成為慈善界的重要人物。2001年,他與妻子捐出1.75億股英特爾股票,成立了戈登·摩爾基金會。2001年,他們向加州理工學院捐款6億美元。這是當時給一所高等院校的最大的單筆捐贈。該基金會目前資產超過80億美元,自成立以來已捐款超過50億美元。
摩爾接受采訪時一貫以謙卑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成就,尤其是因為摩爾定律而成為可能的技術進步。他在2001年說:“我所能看到的是半導體器件是電子產品變得便宜。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驚人的準確預言,比我想象的要準確得多”。
隨著電子行業從分立晶體管轉向硅微芯片,不僅摩爾預言了電子產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便宜得多;多年來,他的預言被證明非常可靠,以至于技術公司基于摩爾定律的假設來制定自己的產品戰略。
英特爾的早期投資者、摩爾的朋友羅克說:“這是他的遺產,不是英特爾,不是摩爾基金會,是這個詞:摩爾定律”。
摩爾就讀于圣何塞州立學院(現為圣何塞州立大學),他在哪里遇到了新聞專業學生貝蒂·惠特克,兩人1950年結婚。同年,他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完成本科學業,獲得化學學位。1954年,他從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1956年,摩爾加入了晶體管發明者之一威廉·肖克利創辦的一家初創公司,公司的目標是制造廉價的晶體管。但肖克利半導體公司在肖克利的領導下失敗了,因為肖克利沒有管理公司的經驗。1957年,摩爾、諾伊斯等8人結成了后人所說的“叛逆八人幫”。他們每人拿出500美元,加上飛機制造商先驅謝爾曼·費爾柴爾德支持的130萬美元,成立了費爾柴爾德半導體公司。這家公司成為集成電路制造的先驅。
在創業熱情的驅使下,摩爾和諾伊斯在1968年決定組建自己的公司,專注于半導體存儲器。他們撰寫了被摩爾說成是“非常籠統的”商業計劃書。摩爾在1994年說:“計劃書說我們要研究硅,用硅制造有意思的產品”。盡管他們的商業計劃書語焉不詳,但他們沒遇到什么麻煩就找到了資金支持。
摩爾和諾伊斯以250萬美元資本(相當于今天的2200萬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初創公司集成電子公司。后來,他們把公司名縮寫成Intel,即英特爾。英特爾的第三號員工是格羅夫。他是一個年輕的匈牙利移民,曾在費爾柴爾德工作,當時是摩爾的手下。
經過在技術重點問題上的一番猶豫不決之后,三人確定了一種新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MOS)技術,即硅柵MOS。為了將多個晶體管連接到一塊硅片上,他們在硅片上面布上鋁線,形成一個集成電路。
上世紀70年代初,英特爾公司的4000系列微處理器開啟了個人計算機革命,盡管英特爾自己錯失了制造個人計算機的良機。摩爾在一定程度上把錯失良機歸咎于自身的短視。
他回憶說:“早在蘋果公司成立之前,我們的一個工程師來找我,提出英特爾應該制造一款家用計算機的建議。我問他,‘家里放一臺計算機干什么’”?
摩爾還是看到了未來。1963年,作為費爾柴爾德半導體公司的研發主管,摩爾為一本描述摩爾定律前身的書撰寫了一個章節。兩年后,他在發行量很廣的行業雜志《電子學》月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把更多元件塞進集成電路”。
《摩爾定律:戈登·摩爾的生活,硅谷靜悄悄的革命》(2015年)一書的合著者布羅克說,幾乎沒有證據表明,這篇文章發表后有很多人閱讀過。
布羅克說:“他一直用這些圖表和繪圖作報告,人們開始采用他的幻燈片、復制他的圖表。后來,人們看到了這種現象發生了。硅微芯片變得更加復雜,成本降下來了”。
上世紀60年代摩爾開始從事電子行業時,一只硅晶體管售價為150美元。后來,10美元可以買到1億多個晶體管。摩爾曾經寫道,如果汽車像計算機一樣快速發展,“每加侖汽油它們可以跑10萬英里,買一輛勞斯萊斯汽車比停車費還便宜(汽車有可能只有半英寸長)”。
2014年,《福布斯》雜志估計摩爾的凈資產為70億美元。不過,他一生不愛張揚,更喜歡普通襯衫和卡其布褲子,而不是定制西裝。他在開市客購物,辦公桌上擺放著各種魚餌和釣魚線軸。
由于工程師們遇到一些基本的物理學極限,以及建造工廠以實現新的微型化程度需要極高成本,摩爾定律注定會走到盡頭。近年來,微型化的節奏有所放緩。
摩爾本人也不時就摩爾定律不可避免的終結發表評論。他在2005年接受《技術世界》雜志記者采訪時說:“它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指數函數的特性在于,你不斷增加,最終災難發生”。
(馬秀山摘錄2023年4月7日)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