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11年11萬張照片,我見證了“空心村”在追逐夢想的路上復蘇

            2023-03-20 08:07:36     來源:新華社


              陽春三月,廣西大山深處的銅板屯,迎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漫山李花掩映下,滄桑的土墻、古老的木門、紅紅的對聯和燈籠,宛若世外桃源,無數游客慕名而來。

              銅板屯春色。

              游客在銅板屯賞花。

              而十一年前,銅板屯曾經面臨“人去屯空”的窘境。2012年10月,我第一次來到廣西柳州市融安縣東起鄉銅板屯。那時,銅板屯尚未通路,我翻越大山,徒步一個多小時,才得以抵達。那時的銅板屯房屋破敗、雜草叢生、土地撂荒,只有幾個老人留守在此。

              當時,我原本計劃拍攝記錄銅板屯自然消亡的過程。我不知道的是,早在我抵達這里的半年多前,村民龍革雄、龍飛任和幾個小伙伴已經決定返鄉: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拯救家鄉。只是因為在外闖蕩了二十多年,他們需要回到打工的城市做一些準備。

              龍革雄說,一開始不敢把這個決定告訴妻子,因為孩子們都還在城市讀書,生活需要很多費用。回家創業,收入怎么解決?孩子們怎么辦?家里的生活怎么辦?

              幾個月后,2013年5月,當我第一次見到龍革雄時,他正帶領村民們在山上種樹。

              龍革雄和龍飛任給我看了他們的規劃:規模種植李樹和山野葡萄,發展特色鄉村旅游。

              龍革雄(左二)、龍耀星(左三)等人在山上準備種樹(2013年5月15日攝)。

              我決定改變我的拍攝主題,開始了漫長的圖片故事《復蘇的空巢村》的拍攝。

              銅板人有種李樹的傳統,人們也以種李為生。五六歲開始,龍革雄和堂哥龍飛任每年春天都會跟著父母上山種李樹。龍革雄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學校老師都會在植樹節前后,組織孩子們開展種李樹活動。

              1986年,18歲的龍革雄初中還沒畢業就回家種李樹。在缺水、土地貧瘠的山區,龍革雄家種植的20多畝李樹結果很少,而且,賣李子還得肩挑背扛幾十里山路,也換不回幾斤米和肉,這讓他很沮喪。

              上世紀90年代,附近的農村掀起進城市務工潮,銅板的年輕人也紛紛外出打工。打工人回來過年,口袋里揣著千把塊錢的氣場,讓留守大山的青年艷羨不已。1992年,24歲的龍革雄帶著妻子羅偉枝,結束6年“望天吃飯”的種地生活,選擇到城里務工“大干一場”。

              多年過去了,龍革雄一家生活雖有起色,而故鄉在人去村空中漸漸沒落,留守老人年事漸高,無力打理漫山的李樹,任花開花謝,果熟果落。

              有一年,龍革雄的父親龍桂全不慎從1米多高的樓梯上摔下,頭破血流。留守的幾個老人嘗試將他送到山外醫治,但老人們年事已高,體力不足,只好放棄。直至第二天龍革雄回家才把父親送到醫院,由于傷口很長,醫生用草藥敷了一夜后又縫了70多針。

              一方面,故鄉衰敗至此,老人無依無靠,另一方面,在外漂泊闖蕩也十分艱辛,龍革雄和同齡人心情格外復雜。或許再過10年,故鄉就會像無人打理的 李樹,在他們這一代自然消亡。“如果故鄉沒了,根就斷了,何以安身立命?”2012年春節,龍革雄的這些話深深地刺痛著回鄉人的心。

              在離家打工整整20年后,龍革雄決定帶著村民們實施“拯救故鄉計劃”。

               拼版照片:融安縣東起鄉銅板屯村民改造荒山。上左:銅板屯村民龍飛聯在山上砍雜草(2013年7月23日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上右:銅板屯村民龍革雄 在開墾荒地準備種植李子樹苗(2013年5月15日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左:銅板屯村民們上山開荒(2013年3月5日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右: 銅板屯村民們在種樹(2013年5月15日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

              龍革雄在雨夜中準備搬運樹苗(2014年2月21日攝)。

              創業的代價,妻子羅偉枝非常清楚:不但用家里的積蓄種了李樹,而且丈夫顧不上家,家里的生活重擔幾乎全落在自己肩上,“創業說易行難,目測三五 年內難有可觀收入。”正如羅偉枝所料,每年春天,漫山的李樹花開花落,可丈夫卻依舊囊中羞澀,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基本靠自己每月在城里打工的2000多元 錢。

              跟著金錢搭進去的,還有龍革雄日益消瘦的身體。頭兩年,龍革雄幾個月內體重從125斤直降至90多斤。“‘皮包骨’都不足以形容,真想勸他別干 了。”羅偉枝心如刀絞,害怕丈夫身體吃不消,而自己卻不得不在城里照顧上小學五年級的雙胞胎女兒。經過很長時間的糾結,2015年,羅偉枝決定告別城市, 讓女兒轉學到村小,自己則在家協助丈夫。

              回鄉創業這些年,龍革雄幾乎傾盡所有積蓄建設合作社,但新種的果樹未結果,再加上冰雹、洪水等災害,農作物基本沒有收成。合作社發放的微薄工資,艱難維持一家六口人的日常開銷。

               拼版照片:2014年和2015年融安縣東起鄉銅板屯村民修建進屯道路的場景。上左:一名銅板屯村民在查看地形,準備硬化進屯路(2014年2月18日 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上右:銅板屯村民推著車輛經過濕滑路段進入銅板屯(2014年2月18日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左:銅板屯村民們在修路 (2015年4月21日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右:銅板屯村民們在修路(2015年4月21日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2015年夏天,銅板屯遭受歷史罕見的重大山洪,有的房屋慘遭淹埋,果樹損失巨大。令龍革雄和兄弟們慶幸的是,眾人齊心讓留守老人免受其害,“我們沒忘初心,相信熬過去了,不僅自家會富裕,村子也會活起來的。”

              聽說有品種結出的李子果兒大,龍革雄便從外地買回兩萬多株苗。沒幾年,“外來樹”水土不服,最終全部枯死。

              因為夢想,艱難的日子也閃爍著光芒。那些年,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陸續回來幫忙。

              年過八旬的老人龍耀星、龍顯興,每年依舊堅持上山種幾棵樹。

              十一年來,村民們用壞的鐮刀、鋤頭數以百計,搬過的石頭更達數百萬塊。

              近年來,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政策持續發力,銅板屯得到了當地各級黨委政府以及結對幫扶的廣東遂溪縣的支持,修建了進村道路、人畜飲水工程、民 俗、食堂、觀光長廊、農作物滴灌、太陽能路燈、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等一批新的基礎設施,曾被時間遺忘的百年老寨,短短幾年就變了模樣,成為“廣西鄉土特 色示范村”“廣西民族特色村寨”“廣西傳統村落”。

              游客在銅板屯品嘗農家樂菜肴(2017年3月4日攝)。

               拼版照片:融安縣東起鄉銅板屯村民修建人畜飲水工程的場景。上左:銅板屯村民在修建人畜飲水工程(2017年3月5日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上右:村民 龍革雄(左)和龍飛聯搬運排污管道(2017年8月15日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下左:銅板屯村民們在搬運排污管道(2017年8月15日新華社記者黃孝 邦攝);下右:銅板屯村民們在搬運排污管道(2017年8月15日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上圖:在廣西融安縣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村民將汽車推出泥潭(2014年2月22日攝);下圖:汽車停靠在銅板屯的旅游公路上(2021年2月17日攝)。

              龍飛任2015年退休以后,也一頭扎進銅板屯,成為“拯救故鄉計劃”最堅定的支持者和推動者。他和朋友合計,未來不光賣李子,還要籌建一個李子加工廠,生產李子酒、李子糖、李子果脯,深加工一系列李子類產品,延長李子相關產業鏈,更好促進產業發展。

              銅板屯村民羅偉枝在晾曬筍干(2018年8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駐村第一書記覃志謙所在的柳州市林業和園林局,每年都會送來項目、資金和技術。“今后將山上部分本土李花移植下來,供游客觀賞,并提供技術力 量,指導銅板屯百姓更好種植李樹。”覃志謙說,未來還會豐富山楂、櫻桃等開花植物,增加植物景觀層次,讓銅板屯一年四季有花,延長旅游時間線。

              55歲的龍革雄,已經種了半個世紀的李樹。十一年來,龍革雄和妻子每年都會帶著兩個女兒上山種李樹,種下“夢想和希望的種子”。

              銅板屯村民羅桂枝(左一)帶著兩個女兒在山上種植李樹(2021年3月7日攝)。

              銅板屯村民龍革雄扛著樹苗上山種植李樹(2021年3月7日攝)。

              銅板屯和雄哥們的故事是中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鮮活案例。十一年來,我前后上百次來到銅板屯調研采訪,村民已經把我當成自家人一樣。我積累了十一萬多張照片以及大量的視頻素材,展示了中國農村發展變化的一角。

              作為一名親歷者、見證者、記錄者,銅板屯十一年的滄桑巨變和村民們的喜怒哀樂,都記錄在我的鏡頭里。很慶幸,我拍下的不是銅板屯的句號,而是越 來越精彩的銅板屯故事,它是中國千千萬萬小山村命運蝶變的縮影。當將來的人們回望我們的時代,希望這些照片能成為一座通往歷史的橋梁。身為攝影記者,這是 我們光榮的時代使命。

            策劃: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黃孝邦

            編輯:蔡湘鑫、盧燁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