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采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2年,他們踐行“四力”,從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賽場到神舟飛船發射和回收的現場;從鄉村振興大潮中的山村農戶到登頂珠峰的普通牧民;從守邊護邊數十年的母子到瀘定地震中的“汶川哥哥”;從珍貴文物的考古挖掘現場到“一帶一路”項目的建設工地……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記錄歷史。
從2023年1月1日起,“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2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們的作品和講述,能帶給您希望與力量。
云南擁有豐富獨特的自然生態,孕育出多彩的文化和人文之韻。尋找一個“開頭”引入云南的故事是非常困難的,不論是從刷屏的熱點中尋找入口,還是由大小事件串聯線索,所能描繪的都只是一個側影。
如何不辜負這豐富的素材,定格生動而精彩的瞬間?我帶著這樣的疑問,奔赴一個又一個具體的現場,在與受訪對象短暫的交集里,汲取源源不斷的靈感,碰撞不可思議的連接,從他們的執著和熱愛里,尋找我的答案。
奔赴現場,現場不再遙遠
曾經,“震中”是一個遙遠的詞,對于記者,卻是召喚。
2022年11月19日凌晨1時27分,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發生5.0級地震。當天我和同事在玉溪市通海縣采訪,接到分社總編室的指令,我們離震區最近,要立刻前往震中,于是,地震發生后一個小時左右,我和同事連夜出發。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突發事件報道,一路上少不了緊張,一邊在手機上刷著地震的相關消息,一邊設想到達之后的工作。凌晨5時許,我們到 達紅河縣,看到了路邊因擔心余震還在樓下徘徊的居民。從縣城到震中安品村又是一個半小時的山路,路上隨處可見山上滾落的碎石。心一下子提起來——震中的情 況如何?
↑這是2022年11月19日拍攝的紅河縣浪堤鎮安品村。
7點左右,我們終于到達震中。消防救援人員已經在夜里完成排查,暫無人員傷亡,但造成幾十戶民房受損,有墻體開裂脫落、瓦片掉落、 窗戶破碎等情況。采訪中了解到,村里的房子在農房抗震改造中進行了加固,房屋抗震能力強了,避免了房屋整體倒塌造成的人員傷亡。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大家都 平安就好。
↑2022年11月19日,在安品村,村民們在涼亭休息。
白天,震后救援工作有序展開,救援人員分頭行動,清理道路、挨家挨戶確認房屋受損情況、搭建救災帳篷……我們跟著救援人員采訪拍攝,記錄下震后救援實況。
↑2022年11月19日,消防救援人員在清理道路。
↑2022年11月19日,護林員和志愿者在搬運救災物資。
突發事件是使命的召喚,探峽谷幽深處人們的生活亦是職責所在。
位于滇西北邊陲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獨龍江鄉,曾經長期與世隔絕,猶如一塊秘境。
↑這是2022年5月10日拍攝的獨龍江鄉一景。
我和同事前往獨龍江鄉采訪,從貢山縣城出發,一路山高彎急,景色遼闊。
獨龍江鄉是“直過民族”獨龍族的主要聚居地。新中國成立之初,獨龍族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我們來到獨龍族老人李 文仕的家時,老人正和家人在院里織布,木梭在手中飛舞,多彩的棉線化為一匹彩虹毯。雖然語言不通,老人一見面就拉住我們的手,距離感一下子消失了。
↑2022年5月10日,在獨龍江鄉迪政當村,獨龍族老人李文仕(左)和女兒在編織獨龍毯。
↑2022年5月10日,獨龍族老人李文仕在穿戴用獨龍毯做成的民族服裝。
女兒做翻譯,李文仕老人給我們講起過去的生活,一條翻越高黎貢山的人馬驛道是與外界連接的唯一通道,要花大半個月才能到貢山縣城, 一口氣要背回幾十斤生活用品。2014年,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全線貫通,三個小時就能到縣城。獨龍江鄉半年大雪封山的歷史結束了,獨龍族走出去的路不 再遙遠。
↑2022年5月10日,獨龍族老人李文仕(中)和家人坐在火塘邊聊天。
你的熱愛,賦予鏡頭溫度
這一年,我的鏡頭里留下不少專注的身影。他們守住一份熱愛,將一件事做到極致。幾個瞬間也許無法呈現歲月的全貌,堅守的時光卻給予照片力量。
“吃了嗎?”“準備去哪里?”“最近生意怎么樣?”……很難相信,這是一位老外在西南邊疆的小鎮和當地人聊家常。
↑2022年8月28日,林登在喜洲古鎮早市和小朋友打招呼。
美國人布萊恩·林登生活在云南大理喜洲古鎮。十幾年前,林登攜妻挈子來到中國,游歷了兩年,選擇在喜洲落腳。將“三坊一照壁”的白 族民居“修舊如舊”,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驛站。現在,他已經和當地村民“打成一片”。走在街上,他一路熱情地和熟人問好,關心他們的生意生活近況。
↑這是2022年8月27日拍攝的云南省喜洲古鎮,近處為喜林苑。
↑2022年8月28日,林登在喜洲古鎮與游客合照。
采訪中恰逢林登的60歲生日,當地的員工團隊為他錄制了生日驚喜視頻。他有些哽咽:“這里就是我的家,我感到自己被深深地愛著。”
↑2022年8月28日,林登在喜洲古鎮喜林苑觀看團隊錄制的生日祝福視頻。
↑2022年8月28日,林登的妻子瑾妮和喜林苑團隊準備為他慶祝60歲生日。
↑2022年8月28日,林登和妻子瑾妮與喜林苑團隊在云南省喜洲古鎮喜林苑合影。
提起這十幾年的生活,他說:“這里有風景、有文化、有人情,我想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魅力和智慧。”2021年,喜林苑沙溪店在云南劍川縣沙溪鎮開門迎客,林登積極地參與到沙溪的本地生活中,繼續向世界傳播他眼中的中國故事。
↑這是位于云南省沙溪鎮石龍村的喜林苑沙溪店(2022年8月31日攝)。
↑這是喜林苑沙溪店所在的石龍村(2022年8月31日攝)。
↑2022年8月31日,林登和妻子瑾妮在喜林苑沙溪店討論工作。
林登跨越萬里,把家留在云南。陳光會在家門口,守護每年如約而至的“家人”。
12月,滇東北已寒風凜冽。我們前往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的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采訪堅守保護區19年的志愿護鶴員陳光會。海拔三千多米的保護區溫度很低,我們凍得直跺腳。對陳光會而言,這就是日常。
↑2022年12月11日,陳光會離開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海子管護站準備前往黑頸鶴棲息地給黑頸鶴投食。
↑這是2022年12月11日在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拍攝的黑頸鶴。
擔任護鶴員以來,到了黑頸鶴越冬的季節,陳光會一天的工作從清晨六點開始,清點黑頸鶴的數量、投食,必要時進行救治,勸阻闖入棲息 地的游客……她的一天忙忙碌碌,一刻也停不下來。采訪中一轉眼就不見了身影,“陳姐呢?”“準備去拿苞谷呢。”“剛出門,要去另一個喂食點呢。”
↑2022年12月11日,陳光會準備進入云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黑頸鶴棲息地給黑頸鶴投食。
↑2022年12月11日,陳光會準備給黑頸鶴投食。
無論刮風下雨還是漫天飛雪,陳光會都背著幾十斤的苞谷行走在棲息地,吹著口哨聲喚來黑頸鶴,告訴它們“來吃飯啦”。 曾經有一次下雪天路滑摔壞了腰,她讓丈夫用輪椅推著她去給黑頸鶴喂食。“黑頸鶴怕人,用這個口哨聲告訴它,別怕,有我在這里。”
↑2022年12月10日,陳光會給黑頸鶴投食。
冬天的大山包天寒地凍,陳光會十九年如一日守護黑頸鶴。我問她,會不會覺得辛苦?
她說:“黑頸鶴像是我的家人,和家人在一起不辛苦。”
↑2022年12月11日,陳光會給黑頸鶴投食。
攝影記錄“此時此刻”,此時此刻感人的故事化為動人的鏡頭。
這一年在彩云之南的大地上,到田間地頭感受春耕秋收的喜悅,聽94歲的鄉村圖書館的歷史,震撼于白鶴灘水電站的氣勢,見證救助象 “龍龍”的成長……希望自己能夠帶著奔赴現場時內心的熱情、期待、緊張和好奇,積攢更多的經驗,用更深入的思考,貼近更多的現場,描繪正在發生的、動人的 故事。
↑這是2022年6月28日拍攝的白鶴灘水電站一景。
↑2022年3月15日,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亞洲象種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象爸爸”許云峰給救助象“龍龍”喂胡蘿卜。
掃描下圖中的二維碼,觀看曹夢瑤2022年的其他報道↓
策劃: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曹夢瑤
編輯:黃曉勇、徐嘉懿、周大慶、程婷婷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