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采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2年,他們踐行“四力”,從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賽場到神舟飛船發射和回收的現場;從鄉村振興大潮中的山村農戶到登頂珠峰的普通牧民;從守邊護邊數十年的母子到瀘定地震中的“汶川哥哥”;從珍貴文物的考古挖掘現場到“一帶一路”項目的建設工地……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記錄歷史。
從2023年1月1日起,“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2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們的作品和講述,能帶給您希望與力量。
2022年2月,我開啟了在西藏分社為期一年的鍛煉生活,這是我第四次踏上青藏高原。
出發之前,我曾再三思考一個問題:再探“第三極”,我希望拍攝什么?西藏地大物博,是“攝影者的天堂”,除了記錄這里發生的事情,我更應成為真 實生活在雪域高原的一份子。反復推敲后,我得出了結論:拍攝青藏高原上有關生命的真實故事,并通過這些生命的故事內觀自我,將我對眼前景象的理解和感受賦 予照片。
我時常想,為什么我會一次又一次地渴望來到西藏?是什么力量讓我對這方土地永葆好奇?當我背起行囊,開啟這段生命探索之旅,途中遇到的人與物給了我答案。
天地之間
3月14日,進藏后的第16天。在飛揚的塵土中,我們驅車前往珠峰大本營。寒風凜冽,濃霧彌漫,“大地之母”身披靄靄白雪,靜穆地立在眼前,令人頓生敬畏之心。
↑2022年3月14日在日喀則市定日縣珠峰大本營拍攝的珠穆朗瑪峰。
我迅速找好點位,架好三腳架拍攝延時鏡頭,無人機升空,朝著珠穆朗瑪峰的方向飛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們常感嘆珠峰的偉岸,卻不易察覺它的遙遠。無人機頂著逆風向前飛行五千米,周圍的景物呼嘯而過,珠峰在鏡頭中卻巋然不動。
是什么力量,使我在嚴寒和狂風中持續拍攝兩小時,身體已感覺麻木,可血液依舊沸騰。不禁感嘆珠峰的偉力——縱使世間萬千變化,它都不為所動,俯瞰著整個世界。我想,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既要有勇攀高峰的決心,還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
↑2022年3月24日拍攝的世界上第三大冰川——普若崗日冰川。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藏地之美總是蘊藏著無限詩性。
↑2022年3月24日拍攝的西藏最大的湖泊——色林錯。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遙望蒼穹,斑斕星河入夢來。
↑2022年5月4日在布達拉宮前拍攝的星軌。
↑視頻:《遙望蒼穹 斑斕星河入夢來——國家天文臺阿里觀測站十年磨一劍探索宇宙奧秘》
生靈為伴
初夏時節,在昌都市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7歲的藏族阿媽向秋拉姆向我們講述了跨越半個世紀的人鹿情緣。
↑2022年5月21日,向秋拉姆在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照顧馬鹿。
五十多年前,向秋拉姆上山干活時,發現三頭剛出生的小馬鹿,擔心它們餓死或被野獸叼走,便把它們抱回了家。年幼的馬鹿無法自主進食,向秋拉姆便 嘴對嘴給它們喂牦牛奶;晚上擔心小馬鹿著涼,她甚至摟著它們一起入睡。她說:“當時家里條件并不好,只養了三四頭牦牛,青稞也剛夠家人吃的,但這是與我有 緣的生靈,絕不能讓它們餓著。”兩年后,向秋拉姆將它們放歸山野。令人驚喜不已的是:在冬天,三頭馬鹿回來了,還帶來另外幾頭“小伙伴”。
↑2022年5月21日在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馬鹿。
當地政府得知向秋拉姆收養馬鹿的事跡后,劃出一塊草場用于馬鹿冬季覓食,并將照顧馬鹿的工作交給了她。在向秋拉姆的守護下,馬鹿數量日漸增多。寒來暑往,原先的三頭馬鹿先后自然死去。向秋拉姆“感覺像是‘自己的孩子’走了,像身上掉下一塊肉一樣疼”。
↑2022年5月21日在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馬鹿。
如今,向秋拉姆已退休,盡管步履蹣跚,但她仍常常來看望這些老朋友。
↑2022年5月21日,向秋拉姆在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給馬鹿喂食。
我數次深入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那里天氣嚴寒,卻烈日當空。不多時,我們都曬成了“高原黑”。
七月,我們正巧趕上藏羚羊產崽季。一只剛出生的小藏羚羊支楞著耳朵,瞪大烏黑的眼睛望著我們,四肢蜷縮匍匐在草地上,身體濕漉漉的。它喘息著努力站起,卻跌倒在地,再次撐起,又跌倒。微風吹拂,陽光撫慰,給予它生的力量,終于穩穩地站立起來。
↑2022年7月11日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剛出生的藏羚羊幼崽。
剛出生的小藏羚羊,經過幾十分鐘的練習,就可以學會站立和奔跑。
↑2022年7月11日,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只藏羚羊幼崽在跟隨母藏羚羊奔跑。
為了解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情況,我們專程走訪了那曲市雙湖縣城以北的亞阿木管理站。洛桑日達和7名隊友是這片高海拔無人區的守望者。
前夜生起的爐火早已熄滅,黑色的羊糞倒入火爐,屋內開始暖和起來。洛桑日達說,“燃料最常用的還是動物糞便,火爐是雙湖的標配。”
↑2022年3月26日,洛桑日達在亞阿木管理站用取回的冰燒水。
每日清晨,洛桑日達和他的伙伴們便騎著摩托車向著無人區深處進發。一本記錄本、一支筆、一包糌粑和牛肉干、一副望遠鏡,就是他們的常用裝備。他說:“我們平常每次巡視會行進100多公里,有時看到被鐵絲網困住的野生動物,還會進行救助。”
↑2022年3月26日,洛桑日達(左)與隊友正在觀察野生動物。
↑視頻:《全球連線|野生動物的樂園——西藏建設生態文明高地成果斐然》
擁抱新生
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0%,每年8級以上大風天氣多達200天,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雙湖縣,被稱為“人類生理極限試驗場”。我分別在3月、7月、8月前往雙湖,深刻體會到那兒生存環境之艱苦。
↑2022年3月26日在雙湖縣嘎措鄉烏如放牧點拍攝的牧民。
2022年7月,在2019年開展首批北部3個鄉鎮高海拔生態搬遷的基礎上,西藏實施雙湖縣第二批高海拔牧民生態搬遷,又一批牧民告別苦寒高遠的藏北腹地,前往雅魯藏布江畔的森布日安置點。
搬遷前一天的傍晚,西熱加措從100多公里外的牧場趕回家中。“這次我先去把新家安置好,等牧忙結束,全家人再搬過去。”
↑2022年7月18日,西熱加措在放牧點的帳篷內親吻兒子曲扎加措。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19日20時許,經過12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后,18輛客車緩緩駛入森布日,300多名多瑪鄉群眾抵達新家園。一陣陣激昂的藏戲鼓聲、一聲聲“歡迎到家”的美好祝福,當地群眾手舉象征五谷豐登的“切瑪盒”,逐一獻上哈達,迎接新鄰居。
↑2022年7月19日,森布日安置點的群眾向西熱加措獻上哈達。
我們陪同西熱加措走進新家。在這里,他們一家五口分到了110多平方米的二層新居。進屋后,西熱加措擰開廚房的水龍頭試了試,又打開每個房間的燈,隨后走上二樓,憑欄遠眺。
↑2022年3月22日,霍黨生在森布日幸福家園第一雙語幼兒園準備跳課間操。
眼前這個古靈精怪的藏族孩子,名叫霍黨生。為什么給孩子起漢族名字呢?父親巴桑給出了答案。
2017年8月,巴桑的妻子曲德在雙湖縣人民醫院突然腹痛。“醫生說孩子的胎位不正,母子可能都會有生命危險,讓我們立即去拉薩進行剖宮產。可這里離拉薩大約700公里,路程這么遠,要是半路中出問題了可咋辦啊!”巴桑當時心急如焚。
正巧,中石油援藏醫療隊在雙湖開展義診,聞訊馬上成立手術隊,由婦產科醫生霍志平主刀。為避免缺氧影響動作精準,他們邊吸氧邊手術,一個半小時,母子平安。這是我國首次在海拔5000米以上開展剖宮產手術。
↑剖宮產手術現場(資料照片)。
為表達感激之情,巴桑夫婦決定讓孩子隨主刀大夫霍志平的姓,取名霍黨生。第二天,雙湖縣措折羅瑪鎮的桑吉卓瑪也接受了霍志平大夫主刀的剖宮產手術,為孩子取名霍油生。
↑視頻:《刻錄在名字里的雪域巨變》
血脈傳承
八月,我們走進拉薩一座靜謐的藏式小院,孜東唐卡傳承人平措多布杰正與徒弟們繪制一幅大型唐卡作品。
↑2022年8月5日,平措多布杰和徒弟一起繪制大型唐卡作品。
平措多布杰端著裝滿顏料的碗,指導在梯子上描線的徒弟說:“心要靜,筆要穩,描線、勾筆、造像……每一步都不能馬虎,繪制唐卡考驗的是耐心。”
孜東唐卡是勉唐畫派的分支,其特點是背景加入青山綠水等元素,色調偏暖。勉唐畫派是15世紀以后影響最大的藏族唐卡繪畫流派,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2年8月6日,平措多布杰指導兒子索朗旺旦繪制唐卡作品。
索朗旺旦是平措多布杰的兒子,他說: “我們平時以師徒的方式相處。”在他的印象里,父親總是在畫布前忙碌,“父親是一個溫和而堅韌的人。我也會像父親一樣,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2年8月5日,平措多布杰繪制唐卡作品。
望著畫室里五顏六色的調色盤,我不禁想起五月在山間看見的大自然“調色盤”——千年古鹽田。
↑2022年5月26日在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拍攝的古鹽田。
5月,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鹽井地區的加達村正值一年中最佳的“曬鹽季”,盛滿鹵水的鹽田沿瀾滄江次第排開,倒映著雪域高原的天高云淡。
↑2022年5月26日在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加達村拍攝的古鹽田。
村民美拉一早來到鹽田,開始一天的勞作。“3月到6月是曬鹽的黃金時間,等到雨季來臨,就不好曬鹽了。”她邊忙碌邊說,從澆灌鹵水到析出鹽晶, 一般需要12天左右,經過高原強烈的光照和烈風蒸發,一塊鹽田產量約在25公斤左右。她的13塊鹽田每年可以帶來一萬多元的收入。
↑2022年5月26日,加達村村民在古鹽田里勞作。
每塊鹽田面積約5平方米,架空于山間,上方覆上透水性差的黏土,下方由木棍支撐。站在鹽田底部仰望,能看到鹽滴結晶而成的鹽柱。這項古老的技藝在加達村已傳承1300余年。2008年,鹽井地區的食鹽曬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保存著3500多塊鹽田。
↑2022年5月26日,加達村村民在古鹽田里勞作。
2017年以來,我四次進藏,途經西藏74個縣(區)中的49個縣(區),在36個縣(區)進行過采訪拍攝,親歷并見證了許多生命的故事。正是因為西藏的廣闊天地和美麗生靈,讓我一次又一次來到這里;正是因為雪域高原上無限的生命力,讓我對這方土地永葆好奇。
肩上的行囊還是一樣,心中的行囊日漸豐盈。在我最好的年華,奔赴雪域高原,記錄平凡與偉大,收獲感動與洗禮。
這一年,跋山涉水觀自我,不為攀高峰,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掃描下圖中的二維碼,觀看周荻瀟2022年的其他報道 ↓
策劃: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周荻瀟
編輯:黃曉勇、郝建偉、周大慶、邵澤東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