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照片背后的故事|內蒙古不只有草原

            2023-01-31 09:13:27     來源:新華社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開始,我們開設了“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華社記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貴采訪經歷為內容,講述他們在重大新聞事件現場的所見、所聞、所想。

            2022年,他們踐行“四力”,從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賽場到神舟飛船發射和回收的現場;從鄉村振興大潮中的山村農戶到登頂珠峰的普通牧民;從守邊護邊數十年的母子到瀘定地震中的“汶川哥哥”;從珍貴文物的考古挖掘現場到“一帶一路”項目的建設工地……

            他們凝固新聞的瞬間,記錄歷史。

            從2023年1月1日起,“我在現場”欄目陸續播發多位新華社攝影記者在2022年的精品力作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們的作品和講述,能帶給您希望與力量。

            2022年春天,我懷揣對大草原的憧憬來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在新華社內蒙古分社鍛煉,開啟了職業生涯中的新體驗——從電腦屏幕前的圖片編輯轉換為采訪一線的攝影記者。

            這段時間里,我下農田,進大棚,在牧場里聽故事,在草原上望星空,蒙過一臉煤灰,也吃過一嘴沙子。積累的照片越多,越慶幸自己來到內蒙古這片廣闊的土地。

            沙漠里的故事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我國北部邊疆,提起內蒙古,眼前浮現的景象盡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但其實內蒙古擁有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種自然形態。在內蒙古的第一次采訪,我和同事來到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記錄沙漠里的故事。

            在內蒙古自治區庫布其沙漠,一匹占地130多萬平方米的“駿馬”橫臥其中。


            ↑這是2022年4月21日在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拍攝的“駿馬電站”。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2022年4月20日,在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工作人員在運維中心主控室工作。

            ↑2022年4月20日,工作人員在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巡檢。 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這是位于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中、由近20萬塊光伏板組成的“駿馬電站”。2019年通過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是世界最大光伏板圖形電站。該電站采用“林光互補”模式,板上發電、板下種植,在開發利用庫布其沙漠豐富太陽能資源的同時,推動沙漠生態治理。

            內蒙古是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承擔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任,但以煤炭產業為主要支撐的經濟結構也限制著內蒙古的發展。

            得益于內蒙古地域遼闊,大面積的沙漠、荒漠、戈壁,優越的風、光資源給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基礎,在全國率先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實現由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

            就在同一片沙漠里,有一個90后女孩正在書寫她的人生新篇章。


            ↑這是2022年4月30日拍攝的銀肯塔拉生態旅游區景色。

            ↑2022年4月18日,在銀肯塔拉生態旅游區沙漠中,李芳和員工們一起栽種樹苗。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2022年4月30日,李芳在銀肯塔拉生態旅游區為營地旅游項目選址。 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在顛簸的沙漠越野車上,此次采訪的主人公李芳告訴我,這幾年生態旅游越來越火,內蒙古的自然資源豐富,只要經過合理的開發利用,毫不遜色于國外那些網紅景點。

            她看著父輩們堅持一點一點為沙漠增添綠色,責任感驅使她回到這片沙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2019年,她從香港碩士畢業后,回到故鄉內蒙古達拉特旗,成立公司開始運營銀肯塔拉生態旅游區,投入到沙漠治理和生態旅游建設中,成了一名“沙二代”。“先有生態,后有旅游”,李芳延續了父輩的生態發展之路,在治沙造林的基礎上,發展沙漠生態旅游,從而反哺生態建設,形成良性循環。

            李芳為公司發展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尋找專業團隊為旅游區拍攝宣傳片,通過互聯網提高知名度,爭取更多合作項目;嘗試細化沙漠旅游產品,開發沙漠研學、治沙體驗等項目,豐富當地的旅游形態;提高員工的福利待遇,吸引青年人才加入等。

            談到未來的工作計劃,李芳表示,對沙漠治理的投入不會停止,“生態就是我們的信仰”。此外,民族文化的觸達是旅游產品的重要部分, 她希望讓游客在游玩過程中了解、感受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使旅游體驗更加豐富飽滿。李芳還計劃建立旅游集散服務中心,為游客提供便利,推動當地旅游業向好 向上發展。

            辦公室里,李芳時而扶額沉思,時而與他人商議事務,看著她眼神中的篤定,我心想,越來越多青年人才不再將躋身大城市作為唯一選擇,而是給家鄉的發展和建設注入新活力,真是一件幸事。

            大漠戈壁送“神舟”

            ↑這是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點火發射(2022年6月5日攝)。

            ↑這是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點火發射(2022年6月5日攝,合成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從沙漠采訪回來不久后,當我得知有機會去拍攝神舟十四號發射,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抵達內蒙古前幾天,我正坐在北京的編輯工位上一邊收看神舟十三號返回艙著陸的電視直播,一邊等待前方記者的照片,沒成想這么快就轉換身份,能夠親身記錄這一歷史時刻。

            此次拍攝也讓我對攝影記者的“團隊作戰”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提前踩點,提前構圖,幾個拍攝點位安排幾個人?現有的機身、鏡頭如何搭配?采用何種拍攝技巧?后期如何處理?怎么以最快速度將照片傳給編輯部?凡此種種都需要統籌考慮,以更好地完成此次報道為第一宗旨。

            看到神舟十四號點火的瞬間,此前的舟車勞頓、等待的煩躁隨著火焰翻騰消散了。身處大漠戈壁,四周沒有搖旗吶喊的熱烈氛圍,耳邊只有一陣陣快門聲,看火箭的尾焰劃過天空,心潮澎湃難以平復。

            寫下這些回憶的時候,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已經入駐“天宮”,“最忙乘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也已載譽凱旋,中國空間站基本構型建成,中國人的太空筑夢之路,仍在繼續。

            北疆亮麗風景線

            ↑2022年6月27日拍攝的額爾古納濕地景區風光。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但生態環境基礎非常脆弱。十年間,內蒙古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擁有優越自然環境的內蒙古,正成為中國北疆一道亮麗風景線。

            盛夏,我來到額爾古納。

            廣袤無垠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源遠流長的額爾古納河、綿延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共同孕育出了156.31萬公頃的高緯度、低海拔、原生木本濕地——內蒙古額爾古納濕地。走在額爾古納國家濕地公園,看河流蜿蜒,白樺成蔭,游人與風景相映成趣,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2年6月27日拍攝的額爾古納國家濕地公園風光。

            ↑2022年6月27日,游客在額爾古納市白樺林景區游玩。新華社記者貝赫攝

            來到林區,爬上大興安嶺北部高峰

            ↑2022年6月29日拍攝的奧克里堆山日出景致。

            輾轉山路,置身層林盡染的濃濃秋色中

            ↑2022年9月28日,游客在扎蘭屯市柴河鎮同心天池游覽。

            ↑2022年9月27日在扎蘭屯市柴河鎮拍攝的十大灣秋日風光。

            走近黃河,感受溫潤澎湃的力量

            ↑2022年9月21日在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拍攝的黃河風光。

            ↑2022年9月21日在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拍攝的黃河風光。

            草原一碧千里,牛羊散落其中

            牧民騎馬,或徐行,或馳騁

            構成一幅幅賞心悅目的生態畫卷

            ↑在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的草原上拍攝的羊群(2022年7月27日攝)。

            ↑2022年7月28日,牧民馳騁在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的草原上。

            ↑2022年6月26日,牧民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道樂都夏營地放牧。

            ↑2022年5月17日,牧民在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草原上套馬。

            ↑2022年5月17日,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的牧民在驅趕馬群。 新華社記者彭源攝

            ↑2022年5月17日,牧民在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的草原上準備套馬。

            慷慨的內蒙古不斷將最美的一面展現在我面前。

            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被這里的人和事物深深吸引,內蒙古在我的印象里不再只有草原,有更多故事等待我去發現,我也將繼續通過鏡頭記錄一個個動人的瞬間。

            掃描下圖中的二維碼,觀看王澤聰2022年的其他報道 ↓


            策劃: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王澤聰

            編輯:章磊、郝建偉、周大慶、邵澤東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