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十四個春運,我們見證返鄉“摩托大軍”的變遷

            2023-01-18 08:41:26     來源:新華社

            一個個摩托車騎手跨上車座,從繁華喧鬧的珠三角大都市,頂風冒雨騎行十幾個甚至數十個小時,最后回到遠方山村的家鄉——十多年來,“摩托大軍”一直是“春運”這場人口大遷徙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和同事每年都會前往“摩托大軍”返鄉的通道,用鏡頭記錄他們路上的苦與樂。我們曾全程跟蹤記錄他們的騎行返鄉路,傾聽他們艱辛甚至有些驚險的返鄉故事,也和他們一起感受多年來沿途服務始終不變的溫馨,見證著經濟社會發展對這個群體產生的深遠影響。

            2010年2月3 日,返鄉過年的廣西農民工騎摩托車進入廣東封開縣長崗收費站。封開縣是321國道從廣東進入廣西的第一站,是廣西籍農民工駕摩托車返鄉的必經之路。據初步 估計,2010年年春運期間,通過該縣返鄉和返回珠三角的摩托車超過13萬輛。(新華社發/韋石明攝)

            2011年1月26日,外出務工者駕駛摩托車排隊通過321國道兩廣交界梧州段的收費站。當日,通過廣東、廣西交界的農民工摩托車返鄉流迎來春運以來的最高峰,僅從321國道梧州段進入廣西的摩托車就超過5000輛。(新華社發/何鎏攝)

            2011年在廣西南丹,我在一個寒冷的夜晚記錄了“摩托大軍”冒著冰冷的凍雨騎行返鄉的情景,至今,那一幕還在我眼前不斷浮現:冰冷的雨水澆不滅返鄉人充滿熱血的心和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2011年1月19 日,在210國道南丹縣境內,一群騎手在雨中趕路。棉衣、護膝、雨衣、棉毯、手套……當日,一群“全副武裝”騎摩托車冒雨返鄉的農民工行至210國道廣西 南丹縣境內。據介紹,這批數十人組成的摩托車返鄉隊伍1月17日從廣東出發,準備驅車近2000公里回貴州老家過年。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地處兩廣交界的廣西梧州市、賀州市是“摩托大軍”返鄉的兩個重要站點。每年春運,這里不少加油站都會變身臨時春運愛心服務驛站,政府相關部門、愛心企業和社會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匯聚于此,為返鄉人員提供服務。

            中國石油廣西賀州分公司員工蔣英明(左)在春運期間幫助在廣東打工返鄉的李彩美照顧孩子(2017年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2017年1月19日,我們見到李彩美時,她正坐在春運服務站的臨時帳篷里吃志愿者送來的姜糖湯圓。為了省下一些路費,在廣東肇慶市打工的李彩 美獨自一人帶著兩個月大的寶寶騎摩托車回賀州老家。“天氣太冷,孩子都凍感冒了。”騎摩托車返鄉的艱難,超出了李彩美的預想,幸虧有沿途這些溫暖的服務 站,讓李彩美能夠不斷地補充“能量”和勇氣,順利走完返鄉路。

            2013年2月,我跟著周生等5名在廣東務工的“摩托騎手”返鄉。從廣東佛山到廣西靖西,這支摩托小隊經過兩天一夜,完成了這段1000多公里 30多小時的騎行。當時,與愛人一同騎行回家的周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與乘坐汽車相比,騎車回家單程可節省費用1000元左右。

            2013年2月3日,周生(前)攜妻帶兒在321國道廣西梧州段騎行。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2013年2月3日,在小車隊到達廣西藤縣天平鎮前幾分鐘,一輛返鄉摩托車被客車刮倒,所幸沒有人員受傷。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由于天冷路滑、車輛混行,我每次都要為滾滾車流中險象環生的騎行人員捏一把汗,偶爾還看到摩托車相互刮碰或者被汽車碰到,車倒人傷。

            在2013年的那次旅途中,周生他們一路上加了3次油,歷經幾次險情,其中第一次騎行回家的覃章高還掉隊并走錯方向。

            2013年2月3日晚,在廣西南寧市賓陽縣城郊,周生和掉隊的覃章高聯系。

            2013年2月3日晚,小車隊行進在廣西貴港市境內。

            2013年2月3日晚22時許,周生攜妻兒在廣西南寧市賓陽縣城一家小旅館投宿。

            2013年2月4日,周生一家騎行在廣西靖西市境內。

            關于騎車返鄉的原因,摩托車騎手們的回答除了可以節約路費外,往往還有“火車票難買”“老家路不好只能開摩托車”等。

            相比外人眼中的艱辛與不易,務工者們的樂觀卻常常讓我們感動。他們總會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明年會更好”……作為記者,我們也堅信“摩托大軍”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改變在悄然發生著。今年和去年春運,我和同事們在廣西梧州東出口春運情暖驛站看到,工作人員依然熱情不改,但路過的摩托騎手卻零零星星屈指可 數。數據顯示,“摩托大軍”人次自2013年春運期間達到峰值約110萬輛次后,呈逐年明顯下降趨勢。近兩年來,交通部門已不再將此群體作為春運返鄉的重 點監測對象。

            2023年1月7日,騎行返鄉人員在廣西梧州市東出口春運情暖驛站休整。

            鄒丹是梧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高速公路管理三大隊教導員,參與過10多年“摩托大軍”春運服務保障。這兩年的春運,鄒丹臉上寫滿了輕松。“‘摩托大軍’數量大幅減少,開汽車返鄉的人多了,我們的工作重心也在發生改變。”

            “摩托大軍”去哪兒了?我們追蹤的很多騎手告訴了我們答案。

            2014年,南廣、貴廣高鐵建成通車。家住廣西博白縣的白祖利終于把騎了多年的摩托車放在了家里。2022年,他坐上了廣西鐵路部門為返鄉務工人員免費開行的動車專列。近些年,逐漸實現“公交化”運行的南廣高鐵春運期間開行列車數量也屢創新高。

            有了這樣快捷、安全又方便的春節返鄉動車專列,“摩托大軍”的騎手們不必再為了回家而頂風冒雪、長途奔波。這應該是“摩托大軍”日漸消失的重要 原因之一,而經濟的發展帶動個人經濟條件的提升,也成了“摩托大軍”日漸消失的另外一個原因。我跟蹤拍攝過的韋壽宜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2014年1月11日,在廣東佛山務工二十余載的韋壽宜,駕駛著剛剛購買的小轎車,在高速路上行駛7個多小時600多公里后,順利回到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大化鎮仁良村的家里,與家人團聚。

            十多年前,韋壽宜也曾是“摩托大軍”中的一員,飽嘗過騎行旅途的艱辛。憑著多年來在廣東的努力打拼,韋壽宜逐漸成長為工廠的骨干,收入不斷提 高。如今,他已經購買兩輛轎車,家里建起了樓房,而且還在縣城購買了房子。村里也經實現了屯屯通公路,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通到了家門口,無論是春節返鄉還 是走親訪友,都方便快捷了很多。

            開車回家的韋壽宜和小兒子在314省道路邊休息(2014年1月19日攝)。

            一個社會現象的出現和消失,必有其深層次的社會原因,“摩托大軍”的興盛與消失也是如此。“摩托大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背后,除了方便安全的 春節返鄉動車專列、個人經濟條件的提升之外,還有一個主要且強大的因素在發揮著力量: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和鄉村振興的發展不僅讓農村路 網更加完善,也讓不少人有了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并實現脫貧致富的機會和條件。

            2017年,從“摩托大軍”車流里退出后,廣西藤縣農民覃鴻非在當地政府的幫助與支持下種植了50畝八角。靠著勤勞的雙手,覃鴻非一家的生活越來越好,曾經返鄉騎行的摩托車已經成了他運輸八角的專用工具。

            廣西梧州市藤縣農民覃鴻非曾是返鄉“摩托大軍”一員,2017年他回鄉創業,在政府的幫助與支持下種植八角,實現了在家門口致富增收。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春運返鄉路上,曾經的“摩托大軍”正逐步退出舞臺,務工者們回家的方式變了,交通工具變了,謀生方式也變了,但整個社會為返鄉人員提供服務的初心和堅守沒有變,大家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信心也沒有變。

            策劃: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黃孝邦、曹祎銘

            編輯:鄧堅、蔡湘鑫、盧燁、肖恩楠(實習)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