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山東日照:非遺“莒縣過門箋” 一剪一刻年味濃

            2023-01-05 09:38:08     來源:人民網

            圖為來逢強正在制作“過門箋”。陳光金攝

            人民網日照1月4日電 走進來逢強的家,便聽到叮叮當當的聲音,他正在將一塊模板放在厚厚的一摞彩紙上,用錐子扎眼穿上紙捻固定,再放在陪伴他40余年的蠟板上,開始下刀。隨著 陣陣刀刻木板的“咯嘣”聲,被裁下的花花綠綠的紙屑飄落地上。根據圖案他不停地變換刻刀,刀如游龍,精美的圖案躍然紙上……

            1月3日,來逢強正在家里專心致志地制作 “過門箋”。各類樣式的過門箋分門別類放在小桌上、沙發上,制作器具專用箱內擺放著各種型號的刻刀,來逢強把家中的“手工作坊”打理得井井有條。

            “過門箋”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品,春節貼過門箋的現象遍及全國,是中國傳承久遠的古老習俗。2008年,“莒縣過門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據日照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邢葆東介紹,傳統手工雕刻的“過門箋”一般長16-29厘米,寬8.5-19厘米,一般以大紅、大綠、黃、粉、藍、紫、黑七色為一門(套),寓意“七彩繽紛”。 這種在春節期間和春聯一同張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藝術,在莒縣及其周邊地區極為盛行。

            “‘過門箋’是個腦力活、技藝活、精細活,從構思設計到繪畫刻板再到完成整個過門箋要耗費很多時間。”來逢強說,“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銹齒”“細如胡須”“千刀不亂,萬刀不斷”這些名詞在“過門箋”制作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今年61歲的來逢強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過門箋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從16歲開始跟隨大哥來逢錦學習手工刻制春節過門箋技藝,一直堅持至今。來氏祖傳過門箋制作已有300余年的歷史,來逢強是來氏過門箋的第七代傳人。

            他在繼承傳統手工刻制過門箋技藝的基礎上,更注重從刀、紙、圖案的構思上下功夫,在發展創新 上做文章。在保留傳統的錦上添花、福祿壽禧、竹報平安、年年有余、鴻福臨門等常見題材外,還充實加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新的審美元素和符合時代要求的 新內容,讓這一傳統春節民俗裝飾品具有滿滿正能量,慕名前來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

            經過來逢強傳承創新的“過門箋”,價格得到提高,吸引了許多村民參與進來,在每年年底逢大集的時候進行集中制作。這既傳承了這一鄉村習俗,又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更豐富了鄉村文化市場。

            據了解,來逢強每年還會到校園、景區、軍營、敬老院、社區,為學生、軍人、游客等傳授過門箋 制作技藝。“到我是第七代了,我的兒子女兒也都會。”來逢強說,傳承中沉淀下來歷史的厚重感和對傳統文化深切的歸屬感不會過時,他作為近千年手藝技術的傳 承人,已經堅守40余年手工刻制過門箋,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這項傳統民間藝術傳承下去,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劉穎婕 宋洪飛 高志成)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