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在我們回望時,總是給人以啟迪。
回首2022年,聆聽這些聲音留下的印記,感受新時代的發展脈動。
9月19日,觀眾在東博會東盟和RCEP精品展區參觀。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鐵軌交錯,班列飛馳。一列滿載東盟水果的班列抵達廣西憑祥火車站。2022年新年伊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生效實施,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
“隨著RCEP協定的生效,進口貨物關稅得到進一步降低。加之越來越便捷的通關手續,大大節省了運輸成本,激發了我們企業進口貨物的活力。”廣西寶生縱橫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方鵬說。
一輛“復興號”列車行駛在中老鐵路昆明市晉寧區內(2022年12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梁志強 攝)
2022年年終歲尾,運營滿一年的中老鐵路交出客貨齊旺“成績單”:累計發送旅客850萬人次,發送貨物1120萬噸。
“中老鐵路專線,再和海運結合起來,極大地便利了我們的貿易。”云南騰俊國際陸港騰晉物流總經理助理王文彬說。
這是從廣西欽州港發出的首趟“北部灣-西藏”班列(2022年9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78條——這是2022年以來西部陸海新通道新開通線路數量,創歷年新高,是去年全年的5倍多。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2022年11月7日,在第五屆進博會技術裝備展區的人工智能專區,體驗者借助VR頭戴設備感受在虛擬工作空間“隔空擊掌”。 新華社記者 侯俊 攝
2022年,第五屆進博會總成交額735.2億美元,同比增長3.9%;第132屆廣交會上傳展品超過306萬件,創歷史新高;服貿會共達成各類成果1300余個;第二屆消博會吸引2800多個知名品牌參展……這是對中國市場投下的“信任票”。
12月9日,國產大飛機C919停在上海虹橋機場停機坪上。 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引擎轟鳴,劃破長空。12月9日9點19分,國產大飛機C919交付全球首家用戶東航。在第十四屆中國航展上,C919收獲300架新訂單。
中國空間站筑夢蒼穹、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正式下水亮相、運油-20飛機翱翔天宇……2022年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彰顯創新魅力,創新引擎成為經濟穩定運行的關鍵支撐。
9月4日,觀眾在服貿會首鋼園區的文旅服務專題展區挑選商品。新華社記者 韓旭 攝
無人工廠,智能生產。今年以來,工業部門持續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前11個月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4.2個百分點。
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加快5G全連接工廠建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抓住“數字化”這個關鍵詞,工業企業不僅實現供需協同和生產效率提升,也進一步積蓄發展后勁。
消費者在海南海口國際免稅城內購物(2022年10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生產“忙”起來,物流“跑”起來,消費“暖”起來……伴隨著防疫形勢的好轉和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越來越多地方開啟“拼經濟”模式。
琿春興業木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叢清泉說,他們準備“開足馬力,全面提高產能,提高經濟效益。”
蘭州瑞樸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助理孫富民也說,“現在就是加強全面建設以及復工復產。”
這是廣西欽州港集裝箱碼頭(11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每年第四季度往往是外貿企業為訂單忙碌的重要窗口期。從東部沿海的浙江、江蘇,到中西部的湖南、四川,多地外貿企業組團出海招商。
“我們今年到日本的展會嘗到了甜頭,接到了很多訂單。”嘉興杉惠服飾有限公司生產主管段志光說。
12月20日,在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的一汽-大眾華東基地總裝車間,工人在裝配汽車。新華社發(梁孝鵬攝)
資金鏈是企業的生命線。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以“真金白銀”為更多市場主體發展助力,增加了企業現金流,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道樹介紹,截至11月10日,全國稅務系統合計辦理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7萬億元。
從“東數西算”到北斗導航定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支撐新業態、新產業、新服務發展的戰略性基石。從良種育糧到科技增糧,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在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新鎮舍布日圖嘎查,工人在收糧站晾曬玉米(2022年10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發展不止步,奮斗無窮期。“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為中國經濟發展指明方向。中國經濟將不斷激蕩新氣象,書寫新篇章。
編導:吳煒玲、張歡
配音:胡函博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