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藏糧于地,高標準農田這樣建成(一線調研)

            2022-12-07 08:51:58     來源:人民網

            制圖:蔡華偉  張芳曼

               

            核心閱讀

            18億畝耕地,已建成超過9億畝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突出抓好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一塊高標準農田,如何“煉”成?

            跟隨記者的腳步,深入一塊高標準農田。看“藏糧于地”,高標準農田“高”在哪兒;察“藏糧于技”,農業如何插上科技的翅膀;觀穩產增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如何從“良田”做文章。

            今年11月,山東省鄒平市明集鎮的田間,農作物迎來豐收,農民臉上洋溢著笑容。

            故事,便從村民孫廣迎開始講起。

            “怎么高法”

            2021年1月,老孫第一次聽說“高標準農田”

            “老孫——”

            走進地頭,廣袤田野一覽無余,麥苗茁壯。明集鎮農民服務中心主任牛方鵬伸長脖子大喊一聲。孫廣迎走在田埂間,正查看苗情,聽到招呼,邁過排水渠,拍拍身上的塵土迎上前來。

            “殺蟲燈也該清理了。”老孫指了指路邊,1000多畝小麥地里支棱著不少新設備。

            老孫家的這片地屬于高標準農田。2021年1月,村里開會,村支書動員:“今年政府要給咱村建高標準農田,土地使用權不變,免費提升,大家伙兒說說,愿意不?”

            高標準農田?老孫聽著新鮮:“怎么高法?”

            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這樣的基本農田可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在現場提問環節,疑惑被逐一解答。

            “嚯!這可是大好事哩!”老孫點點頭,舉雙手支持。不久,施工隊進駐建設,他跑前跑后,忙得不亦樂乎。

            以前,高標準農田主要圍繞溝渠路進行建設。2019年,地力提升成為建設重點。那年,鄒平共建設了9.8萬畝高標準農田,拿出1萬畝作為試點試驗田,探索地力提升。第二年,試點技術在所有新建項目上全面鋪開。

            去年,老孫家的地里格外熱鬧。

            增肥力——鄉鎮指導秸稈還田,配合使用政府分發的生物菌肥,將半年腐爛期縮減為一個月,土壤肥力大大增加。

            深翻土——明集鎮統一組織農機,對農田土地深翻深松25厘米。“別小瞧這個,可以把雜草種子、黏附在草葉子上的害蟲卵等翻到地底下,讓它們自然腐爛,消滅70%以上雜草和害蟲。”鄒平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洪虎介紹。

            減化肥——老孫家的地用上了牛羊糞便無害化處理后形成的有機肥,可以減少化肥使用三到五成。

            老孫家的情況在鄒平不是個案。趙洪虎遞過手機,屏幕上顯示的是智慧農業服務平臺,湊近一看,鄒平的高標準農田已建項目分布圖一目了然。明集鎮除了一些非農用地,大部分農田已成方連片,大型農機可以暢通無阻地大顯身手,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如此高的建設比例,有啥秘訣?趙洪虎說:“推進時首先考慮群眾意愿,意愿強的農戶,優先推進。”

            “這是好事,為啥不接受?”

            他介紹,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在原有土地承包關系上完成的,而且建后要用于糧食生產。“比如,在一般耕地上,有些農戶原來種植的是經濟作物,現在要改種糧食,是否愿意轉換,還是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意愿。”

            去年,山東省開展高標準農田整縣(市)推進創建,鄒平是第一批示范縣(市)。目前鄒平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5.23萬畝,占全市耕地的94%。明集鎮則實現了高標準農田全覆蓋。

            “還得靠科技”

            2021年2月,地里有了第一臺“水龍王”

            山區灌溉條件差,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打上一口井,畝產能從400斤一下增長到1000斤,效果十分明顯。

            聽著介紹,老孫反而搖搖頭:“我們這里若再想多產糧食,就沒那么容易嘍!”原來,明集項目區是精灌區,農業生產條件本來就不錯,原先畝產就有上千斤,要想在此基礎上增產,還得靠科技賦能。

            走進老孫的小麥地,路邊臺架式電力變壓器高聳矗立,1萬千伏高壓電在這里被轉換成380伏,供農業設施使用。

            “我們種糧也有高科技,跟過去比,變化太大了!”老孫指了指農田中心,一個大型金屬架橫跨其中,打開開關,該設備像圓規一般,以中心為軸旋轉,水霧呈圓形均勻噴灑。

            “瞧,‘水龍王’開閘,我就不用管了。”他說,這是去年2月建設高標準農田時安裝的第一臺指針式噴灌設備。以前用管道澆水,澆灌效率低下,1000畝地 得澆好幾天,很多地方沒法及時澆水,現在有了噴灌設備,一兩天就能澆一遍地,還比傳統灌溉節水三到五成。根據墑情監測傳感系統,老孫可以在手機軟件上調節 噴灌設備行走速度,調節水量。

            望向田間,每隔五六十米,就能見到一個小型太陽能電池板,豎桿上掛著一只黃檐豎桶,這是太陽能殺蟲燈,也是智能蟲情監測站。老孫上前將底部的黑色底座擰下來,頓時粉塵在陽光中彌漫開來,湊近了一看,竟是半桶奄奄一息的飛蟲。

            不遠處的傳感器橫臂上,兩個風速、風向傳感器正有節奏地轉動,這是一臺小型自動氣象站。旁邊的土壤墑情監測站還可進行24小時、360度實時監測。

            老孫家地里的數據,全部都匯合到了明集鎮農民服務中心的LED大屏幕上。在服務中心,LED大屏幕鋪滿整墻,點擊屏幕,地塊、蟲情、氣象、苗情等信息可一鍵調取。

            從2019年開始,鄒平市在部分鎮街的高標準農田安裝智能蟲情監測站、太陽能殺蟲燈、智能氣象站、作物生長記錄儀等“數字農田”監管和服務系統,可以提供更為細致、精準的農情服務。

            “以前巡田得一周,現在點點手機隨時看,這個平臺真厲害!”老孫說著豎起大拇指,“你看,土壤墑情分析、灌溉預警、科學施肥、作物產量預判、病蟲害防治咨詢、農機使用這些信息,都能發到手機上。種地還得靠科技,我們輕松不少。”

            距明集鎮僅40公里的臨池鎮,耕地條件卻大不相同,地處丘陵,梯田多、耕種層薄、灌溉條件差,相鄰兩田高差可達四五米,無法進行土地平整。大型農機很難實施作業,深翻一下都可能“越界”,“水龍王”等設施也難有施展空間。

            即便如此,臨池鎮依然有6000畝耕地劃入高標準農田,這樣的地塊如何建設?

            臨池鎮副鎮長劉明一說,他們將解決灌溉難題列為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重點,“作物生長時,水澆條件對產量的影響很大,浮動可以達到五六百斤”。

            走進村民張海軍的地里,一口水井上安裝了電力裝置。他拿著電卡,“嘀”一聲,地下深水泵嗡嗡運作,抽取灌溉用水,再通過低壓管道輸送噴灌設備。

            “水井是生命線。”張海軍說,“有了它,我們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

            “地和人一樣,也能上保險”

            2021年12月,老孫簽下了第一份高標準農田保單

            老孫返回麥田,走到水井旁,打開蓋子,準備下井。

            “今天還澆地?”記者問道。

            他連連擺手:“松松水閘,防止底下生銹,影響使用。”今年山東地區雨水多,水井使用次數比以往減少。

            自家買的設備,用得仔細,情理之中。但是政府投入的設施,誰來負責后期管護?

            按照省里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程運行管護辦法,管護機制可以總結為“縣負總責、鄉鎮落實、村為主體、所有者管護、使用者自護、受益者參與”。

            牛方鵬說,鄉鎮、村里都有管護責任人,高標準農田建成后,機井出現故障、道路溝渠不暢等,都可由村集體出資,聯系第三方人員維修,若負擔不了,鄉鎮可以幫助解決。

            截至目前,山東共落實縣級管護責任人5228人次、鄉級9410人次、村級27700人次。

            去年12月,村里又開會:咱的高標準農田還要買保險哩。

            鄉親們聽了又議論開來:“啥?保險?干啥嘞?”

            村干部忙解釋:“政府花錢,幫咱減輕管理負擔哩。”

            為提高農業風險管理能力,鄒平市給高標準農田管護加了一道“保險”。去年,山東在全省選擇部分縣(市、區),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管護保險試點,鄒平是第一批。

            “我們與保險公司調研溝通后,出臺了對15萬畝高標準農田的保險方案:既能提供工程質量的潛在缺陷風險化解方案,還能為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管護和自然災害 與意外事故化解提供解決方案。”趙洪虎說,去年投入50萬元,今年保費增加到300萬元,高標準農田管護多了一層保障。

            開完會,老孫和鄉親們手里多了一張保單: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故障,都可以聯系當地的保險員,經過評估,認定后可獲得賠付。

            “沒想到俺家的地和人一樣,也能上保險。”老孫從抽屜里拿出簽了名字、蓋了紅章的保單時,還是一臉欣喜。

            “省事、省心,方便極了”

            2022年9月,又一個信心滿滿的豐收

            進入10月,老孫家絲毫不敢懈怠,1000畝流轉地,牽一發而動全身。

            “去年秋收后,播種時趕上秋汛,比往年晚了不少。”他說,“自己感覺每畝地產不了1000斤了,睡不著覺呀!”

            玉米秸稈精細化還田、生物菌肥撒施作業、翻耕地……那時候,按照鄉鎮指導,老孫起早貪黑,先給土地補充“營養”,盼著播種。

            驚喜的是,有了高標準農田設施助力,蟲害少了大半。但是,他仍保持高度警惕,生怕出現一丁點差池。

            “鄉鎮的協會也幫了大忙!”他說,明集鎮通過智慧農業平臺隨時監測作物生長情況,在群里及時提醒,對做好預防工作非常有效。

            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明集鎮建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的新型農民之家,成立了新型職業農民協會,圍繞節能提效,通過大數據實時監測、自動分析,給農戶提供規模化服務。

            今年秋收,老孫家玉米地一派繁忙:沿著新修的道路,大型收割機、運輸車輛開到了田間地頭,進行機械化秋收作業。“收得又快又干凈,我們也省事、省心,方便極了!”眼看著糧食裝車,老孫贊不絕口,心里的大石頭終于落地。“終于可以睡個踏實覺了!”

            眼看著流轉期到了,老孫打算續租:“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生產條件更好了,鄉鎮還能提供服務,種地更方便了。”

            而在臨池鎮北園村,今年6月,民主議事會上,村支書呂厥東發出號召:這個月收完麥子,愿意流轉的,入秋不要播種。第二天,包括高寶德在內的村民們一早就去村委會排隊登記,一上午竟流轉了400多畝地。

            劉明一說,以前北園村的地流轉沒人要,最高畝產才500斤。2021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平均畝產達到1000斤,土地流轉費每畝800元,全村的耕地流轉出一半。

            “不用種地,也有收入,真是大好事!”高寶德說。

            明集鎮這邊,老孫正在手機上聽課:“農業技術真能帶來實惠,現在高標準農田建成了,我們也得與時俱進,爭取明年還能增收!”

            統籌:楊  旭  許  諾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7日   20 版)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