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北京連續多日社會面篩查新冠感染者均為數百例——BF.7為什么能“潛行”?

            2022-12-02 10:11:14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張佳星

            11月29日北京新增新冠病毒感染者中,有609例社會面篩查陽性人員。接連幾日,北京市社會面篩查感染者均為數百例,北京部分小區也出現高風險單元解封后再次出現陽性病例的情況。

            相關專家此前表示,造成北京本輪疫情的主要毒株是奧密克戎BF.7亞分支,它是國內奧密克戎“家族”里傳播力最強的亞分支。

            為什么連續多日的篩查下,BF.7仍舊能夠“潛行”?公眾如何應對?科技日報記者聯系采訪了相關專家。

               一個關鍵突變、兩個因素配合

            “關于BF.7,病毒學者關注到它變異的一個關鍵位點,是S蛋白上的第346位,在這個位置上的氨基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童貽剛說,這個氨基酸的變化使得它能夠在奧密克戎眾多亞分支中獲得快速增長的機會,“冒尖”出來。

            數據顯示,在進入我國之前,BF.7在比利時、德國、丹麥、美國等多個國家引發新一輪疫情高峰。原因是什么?

            通過病毒學家開發出的逃逸計算器(Bloom Lab)得出的結果圖,346號位點變異后,病毒的逃逸能力增強的幅度較大,是已存在的最大的逃逸突變之一。

            “一個氨基酸的變化,不是我們理解的珍珠鏈子上換了一顆寶石,還伴隨著整個三維結構的變化。”童貽剛說,BF.7亞分支的S蛋白中的這個氨基酸變化很大, 是從酸性氨基酸轉變為中性氨基酸,從帶電荷轉變為不帶電荷,產生了“牽一發動全身”的效果,使得整個S蛋白更易結合宿主細胞。

            另一種分析工具(表達熱圖)的結果顯示,346位點的變化可以讓S蛋白上受體結合區域的作用更加突出。如果將S蛋白看成蒺藜上的“倒刺”,那么此次346位點上的變化讓倒刺更加鋒利,還多長出幾個“抓鉤”。

            “當前BF.7傳播更隱秘,主要是由兩方面因素綜合作用引起的。一方面病毒與宿主細胞的受體結合更牢固,同時免疫逃逸能力更強,使其傳播能力變強;另一方面,在基礎免疫屏障的作用下,病毒對人群的致病力減弱,癥狀少了,發現會更難。”童貽剛說。

               公眾無須恐慌

            在此前的報道中,相關專家表示BF.7亞分支的R0值可達10到18.6,這意味著在易感的環境中,一個病毒攜帶者能夠傳染10—18.6個人。面對這樣的傳染力,公眾有必要恐慌嗎?

            “不管哪種病原體,包括其他病毒或者新冠病毒,要想進入人體細胞,路徑是非常‘曲折’的。”童貽剛說,首先是環境的考驗,空氣中的成分會讓大部分病毒顆粒 失活;其次,病毒進入人體后,體內的免疫系統也會阻礙它順利感染細胞;即便是來到體內的病毒,也只有一小部分進入到細胞,而這些進入細胞的病毒存活下來并 繁殖的概率也較低。

            童貽剛進一步解釋,只有在新冠病毒濃度較高時,才會發生感染。例如,感染者打噴嚏、咯痰時不注意遮擋、回避,使得更多的病毒顆粒分散在環境中,空氣中的病毒濃度瞬間增高,在這樣的環境下容易造成病毒傳播。而在空氣流通的情況下,被感染的幾率很低,公眾無須恐慌。

            基于此,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劉曉峰在此前的發布會上也強調,開窗通風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便天氣寒冷也要擇時打開門窗形成對流,保證室內空氣流動。

            “從這個病毒的危害性而言,臨床癥狀表明它的危害性并不是很大,大家也無須恐慌。”童貽剛表示,相關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此前,多個發表在《自然》《科學·進展》等國際期刊上的對于奧密克戎致病力的研究表明,相較于新冠病毒的其他變異株,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人體肺上皮細胞和腸上皮細胞的能力減弱,在動物模型中也表現了較低的致病力。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