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智慧監測讓雄安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2022-11-22 09:32:52     來源:新華社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陳汝健

            水環境圖景、主要污染物占比、預警事件分析……一個個不斷變化的數字、圖標實時呈現于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平臺。近日,記者實地見到這個被稱為雄安新區環境監管的“中樞大腦”。

            “這個平臺整合了淀區水質監測固定站、浮船站、預警站等24處由自動化與信息化監測技術深度融合而呈現的實時畫面和監測數據,淀區水質實現了全天候24小 時不間斷監測。”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監測組組長盛立新介紹,白洋淀智慧監測體系利用新一代大數據分析技術,充分挖掘數據潛在價值,為雄安新區環境質量和污 染源的科學管控提供有力支撐。

               智慧實驗室賦能生態環境監測

            初冬的白洋淀,蘆葦金黃,碧水連天。有“華北之腎”美譽的白洋淀承載著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保障功能。

            作為首批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試點城市,雄安新區如何實現生態環境智慧監測?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安新縣旅游路上的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測實驗室,體驗生態環境監測中的“智慧”元素。

            走進智慧實驗室一樓大廳,映入記者眼簾的是運用VR等新技術建造的雄安新區全域數字沙盤。

            在二樓化驗區的樣品交接室,記者見到了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質控的采樣軟件平臺,包括智能采樣質控保溫箱、VR眼鏡和質控程序。“這些智能采樣箱只有到達預設的采樣點位才能打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確保采樣全過程質控,數據全程留痕和可溯性。”盛立新介紹。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智慧監測數據中心位于三樓。“我們將中心大屏幕、應急船會商平臺等顯示終端有效連接,構建針對各級調度的指揮網絡,實現異地多人協同監控指揮功能。”盛立新說,這里接入了新區及白洋淀流域的90余萬條數據信息,還會持續更新。

               智能感知成為環境監測的“慧眼”

            為持續改善白洋淀水質,雄安新區不斷豐富水質監測手段,打造了“空地淀一體化”的水上監測實驗室。

            在一艘名為“雄安監測一號”的母船上,搭載了兩艘無人監測船和一架水質監測無人機,集采樣、化驗、實時指揮于一體,能夠實現14項水質指標的快速分析。

            “無人監測船適用于各種環境采樣,船體掛載的聲吶系統可對水下暗管監測。采集樣本后,可在監測艙儀器設備中自動監測樣品。”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監控中心自動 室負責人劉程介紹,通過水質監測無人機的遙感光譜成像技術,可對水環境污染物進行無接觸、高精度快速識別和監測,這相當于延伸了監測人員的眼睛。

            在白洋淀及入淀口,建有16個5G技術水質環境監測點,通過5G+VR等技術手段,可將水質數據實時上傳監管平臺。

            “在淀區王家寨村新建的自動監測站,是集水質自動監測、水污染自動溯源和視頻監控等于一體的高集成水質監測超級站。”劉程介紹,雄安新區還構建了縱向生態系統,橫向本地相關部門的數據共享體系,“數據的互聯互通為智能監測分析模型提供了科學依據。”

            得益于科學監測和針對性的治理,白洋淀以及入淀河流水質達到Ⅲ類標準,實現了從劣V類到Ⅲ類的跨越性突破。

            生態環境好了,鳥兒魚兒紛紛到來。

            “多年未見的鳑鲏魚和大批野生鳥的到來,是白洋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有力佐證。”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海梅介紹。

            “我們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采用新型檢測技術持續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吳海梅說,要讓清澈的淀水與美麗的淀岸生態景觀,成為雄安新區人水和諧的亮麗風景線。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