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磁“車”入海,能否找回隕落“天外飛仙”

            2022-09-19 08:47:54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劉霞

            據美國《大眾機械》網站近日報道,2014年1月8日,一顆流星以大約21.4萬公里/小時的速度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以北的太平洋上空爆炸,釋放出相當于110噸TNT炸藥的能量,碎片落入下方的海域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經過多年爭論后,科學家們現在相當肯定地認為,這塊太空巖石——正式名稱為CNEOS 2014-01-08是已知第一顆來自太陽系外的流星,比此前的紀錄保持者“奧陌陌”(Oumuamua)星造訪太陽系的時間早了3年。

            美國哈佛大學的兩位科學家計劃使用磁鐵從海洋打撈隕石碎片,他們認為,對其開展研究有助了解太陽系的獨特之處,而且隕石可能包含外星技術。但也有研究人員對此提出了質疑。

               墜海流星或來自太陽系外

            8年前,流星CNEOS 2014-01-08發生爆炸后,碎片墜落海中。

            近日,哈佛大學科學家阿米爾·西拉杰和阿維·洛布計算出該流星的飛行速度極快,認為其來自太陽系外。

            西拉杰對《大眾機械》網站表示:“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物體的飛行速度極限約為每秒42公里,任何運動速度超過這一速度的物體都在逃逸軌道上,不受太陽引力的約束。研究表明,CNEOS 2014-01-08撞擊地球時的速度為每秒60公里。”

            除了極快的飛行速度外,CNEOS 2014-01-08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它似乎非常堅硬。通過分析這一流星的速度、高度和分解時產生的火球,西拉杰和洛布能夠確定,流星在驚人的 113兆帕(MPa)壓力下才能分裂,證明其強度比石隕石高5倍,是鐵隕石的2倍。

            西拉杰表示:“這一材料強度前所未有。它還表明,CNEOS 2014-01-08包含鐵等磁性金屬,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借助一個巨大的磁鐵,讓其穿過海底,取回流星的碎片。”

               “伽利略計劃”大海撈“針”

            為此,這些科學家發起了“伽利略計劃”,這將是一次耗資160萬美元的、獨特的打撈探險行動。一旦資金到位,西拉杰和洛布等人將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俾斯 麥海,在那里把一個床墊大小的磁性“滑車”放至水下約1.6公里處。屆時,他們將用一條長長的纜繩在海底開展為期10天的拖網作業,收集流星的殘留碎片。

            這聽起來也不算太瘋狂。

            其實,早在2018年,就有科學家使用磁鐵和勺子,從俄勒岡州海岸外的海洋中收集到了隕石碎片。西拉杰說,“伽利略計劃”正與“鸚鵡螺流星搜尋”小組的成員進行協商,以便為他們自己的探險提供信息。

            與此同時,“伽利略計劃”團隊還有一些障礙需要克服。洛布說,他們需要巴布亞新幾內亞政府的許可才能在其水域開展科學研究。他們還希望,最先使用導彈探測 系統記錄CNEOS 2014-01-08的美國國防部能為他們提供更精確的流星爆炸坐標,而不是目前公布的16公里半徑范圍。然后是資金。根據洛布的說法,“伽利略”團隊已 經募集到所需資金的1/3。最重要的是,據美國沙龍網8月31日報道,研究表明,CNEOS 2014-01-08在破碎之前僅60厘米長,要在海中找到其微小碎片,無異于大海撈針。

            研究團隊稱,他們的海洋拖網遠征行動比任何其他近距離接觸星際物體的方法都劃算得多,后者需要發射航天器。比如,前往最近的行星系統半人馬座阿爾法可能需要數千年時間,花費數十億美元,相較之下,耗資百萬美元的太平洋海底之旅就像是“世紀大甩賣”。

            西拉杰說,了解這位來自星際空間的“使者”的更多信息,將“有助于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了解我們太陽系的化學成分;還將回答這個老問題:我們的太陽系到底有多特殊”?

               期待發現外星技術

            除了幫助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太陽系外,洛布內心還有更多幻想。

            他對美國沙龍網表示:“這個流星的組成成分、運行速度和堅硬程度,表明它可能是人造的,就像人類制造的宇宙飛船一樣。我的設想是,我們可能遇到一個大設備,上面有很多按鈕,我想按下一個。”

            洛布的這一想法受到了不少質疑。美國波特蘭大學理論天文物理學家伊森·席格爾認為,勒布的假設是一種“嘲弄”,削弱了其他天文學家的努力。

            席格爾認為存在更可信的假設,例如“這是一個來自太陽系的物體,科學家們對其撞擊速度測量錯誤,與其他從太空撞擊地球的物體一樣,它只是來自太陽系”;或者“這是許多穿越太陽系的星際物體中的一個,它在旅行途中,正好與地球相撞”。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斯蒂芬·德施博士則表示,無論CNEOS 2014-01-08由什么材料組成,在與地球大氣層的碰撞中,幾乎沒有材料(最多幾克)能夠幸存下來。德施還認為,所有證據都表明這是一個鐵隕石,是恒星系統噴射出的自然物體的一部分。

            真相究竟如何?只能等科學家們先將碎片打撈上來才能揭曉。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