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被癌細胞盯上,患者要面臨的不止是身體上的摧殘、金錢上的壓力,還有心理和精神上的打擊與折磨、尋醫路上的艱難。
比如確診難、約專家難、選擇治療方案難、購買特藥難......活下來真難,甚至不少人認為,患了癌癥=死亡。
如今,隨著醫學不斷進步與科技日益發達,多學科診療團隊會診(MDT)理念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到臨床實踐中,讓醫生更有力量,讓腫瘤患者從中受益。
今年3月中旬,37歲的W女士發現自己經期推遲了足足半月有余沒有到來,感覺到異常后入院檢查,超聲檢查發現:雙附件區占位病變。
突如其來的打擊,讓W女士頓時一陣恍惚,好一陣才回過神來。在醫生的建議下,隨完善檢查后于4月中旬在全麻下行單孔腹腔鏡下經腹全子宮切除術(陰道聯合)雙側卵巢輸卵管切除術。
術中冰凍病理提示:雙側卵巢均查見腺癌,傾向為轉移癌。術后行電子胃、腸鏡檢查、全身PET-CT檢查及血生化指標未見明顯異常。
“卵巢?肺?子宮?胃?腺癌原發病灶究竟源于何處?”暫時無從得知。家人焦急萬分,醫生提議到大醫院或者找位國內知名專家再看看。
上大醫院看病,疫情+異地就醫的難處不言而喻;找知名專家,專家號號源往往都是一號難求;如果等,不知要排到何年何月,癌癥不等人!
正當W女士萬般無奈時,想到“此前購買的重疾險中好像包含健康增值服務項”,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聯系到保司代理人,得知自己之前購買的重疾險中的確包含由華美浩聯提供的“國內多學科會診”服務,可協助邀請國內知名專家聯合會診,給予更合理的治療方案。
7月初,華美浩聯收到了W女士發起的“國內多學科會診”服務需求。醫學專員第一時間聯系到客戶確認具體需求、病情以及此前做過的相關檢查,并交由醫學經理。
醫學經理根據患者的就醫需求和自身多年的運營經驗,為客戶安排精確分診,并于第2天下午聯系到W女士,推薦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前病理科主任朱慧 庭、畢業于北京大學腫瘤學院腫瘤學專業的李忠武副教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崔湧三位醫師為其提供該項服務,會診安排于3天后的下午,并與客 戶意見達成一致。
會診當天,華美浩聯健康服務專員提前半小時與W女士聯系確認視頻問診時間。
當日下午2點,一場鏈接國內三方專家的遠程會診準時啟動,W女士詳細描述了自己的病情、診斷及治療情況,專家們針對患者病情從影像、婦科腫瘤、胃腸道病理多角度一一談論分析,經華西病例會診和上海病例會診,專家們表示:
鑒于目前腫瘤細胞的病例類型主要表現為印戒細胞樣,卵巢原發的印戒細胞癌非常罕見,首先考慮轉移性的細胞瘤,支持krukenberg瘤,胃癌來 源,建議診后再仔細做一次胃鏡活檢,另因原發灶不明確,可以結合相關的基因監測,比如原發灶不明的基因檢測和大panel基因檢測,便于進一步明確診斷以 及為后續治療方案提供依據。整個咨詢過程大約30分鐘。
在醫生建議下,W女士很快去做了胃鏡活檢,結果正如醫生分析預測那般,在胃部發現了異常細胞群,免疫組化支持低分化腺癌。
“基于目前的檢查結果,下一步該如何治療,是否有更好的建議?化療還是不化療,兩者后果可能是怎樣的?如果需要化療,目前是否有合理的化療方案?”鑒于前一次專業、高效、全面的服務體驗,W女士這次目標明確,再次通過華美浩聯平臺發起了“國內第二醫學意見”服務申請。
7月中旬,華美浩聯再次收到W女士的服務需求。基于此前對患者病歷資料的收集和病情了解,健康專員再次快速響應服務,從客戶發起就醫需求→醫療服務專員判別疾病→醫學經理精確分診確認專家人選→專家給出第二醫學意見,僅用5個工作日完成出具第二醫學意見。
專家表示:根據目前的病歷資料,診斷明確,且已經找到胃部腫瘤原發灶,建議可以先考慮化療,強化療3個月左右,然后進行腹腔鏡探查,如果沒有腹腔種 植的異常表現,有機會可以考慮胃的腫瘤切除術。至于免疫治療和基因檢測,專家一一做出分析與建議,并告知患者診后應及時復查,包括復查周期與頻率、復查內 容,以及一些合理的飲食建議。
服務結束后,W女士對華美浩聯的專業度、服務效率與細心表示極大肯定,對醫療服務業表示高度贊許,十分滿意這次就醫體驗。
國內MDT會診服務,打破學科之間壁壘,避免誤診誤治
華美浩聯國內多學科會診服務,憑借與國內百余家優質三甲醫院和科室官方簽約、共建國際遠程會診中心,可幫助患者實現安排北、上、廣、深等三級甲等醫 院3位及以上多學科專家(副主任及以上級別)進行會診,為重大、疑難及罕見病患者提供精準診斷和可靠治療方案,降低誤診誤治,提高治愈率。
國內第二醫學意見,給予合理治療建議,降低漏診幾率
華美浩聯國內第二醫學意見服務,可協助安排國內外優質且TOP前十名知名專科醫院副主任以上專家,合理利用優質醫療資源,精確分診,7個工作日內提供第二醫學意見,降低誤診、漏診幾率,為客戶獲得優質專業的醫療診斷服務提供幫助。
PS:為保障患者隱私,以上案例涉及的患者名稱及其他信息均做虛構處理。具體有關“國際/國內MDT會診服務“請聯系小編詳細了解。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