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迄今最小納米管造出自組裝無泄漏管道,未來有望將藥物輸送到個體細胞

            2022-09-08 08:38:05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

            美國約翰 斯·霍普金斯大學(JHU)研究人員設計出由最小納米管組成的無泄漏管道,可自我組裝和自我修復,且可將自己連接到不同的生物結構,這是創建納米管網絡的 重要一步,該網絡將來有望用于向人體中的靶細胞提供專門的藥物、蛋白質和分子。研究成果發表在7日的《科學進展》雜志上。


            由納米管制成的無泄漏管道,可自我組裝,自我修復,并可以連接到不同的生物結構。
            圖片來源: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研究團隊的方法基于一種既定技術,該技術將DNA片段用作“基礎構建塊”,以生長和修復管道,同時使它們能夠尋找并連接到特定結構。以往研究制造出的納米 孔結構較短,且設計側重于DNA納米孔控制分子在實驗室生長的脂質膜(模仿細胞膜)上的運輸能力。現在他們造出了直徑約7納米、長度為幾微米的“管子”, 可以更有效的輸送分子,并有望搭建成更復雜的“管道網”。

            新納米管使用在不同雙螺旋之間編織的DNA鏈形成,其結構有像手指網套一樣的小間隙。由于尺寸極小,為了測試這些管子是否可在不泄漏的情況下將分子運輸更遠的距離,研究團隊用特殊的DNA“軟木塞”蓋住管的末端,并用它們運輸熒光分子溶液以跟蹤泄漏和流入速率。

            通過精確測量管的形狀、生物分子如何連接到特定的納米孔,以及熒光溶液的流動速度,研究團隊展示了管子如何將分子運輸到微小的、在實驗室生長的一種類似細胞膜的袋子中,這些發光的分子,在其中就像水一樣沿著管道滑行。

            研究人員表示,使用這種管道系統可將某些材料或分子的流動引導到更長的距離,還可使用另一種DNA結構控制何時停止流動,這種結構能非常具體地與管道結合,作為閥門或接頭來控制運輸。

            此類DNA納米管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神經元如何相互作用,還可用于研究癌癥等疾病,以及人體200多種細胞的功能。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