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何亮 劉垠
8月20日,全國科技活動周主場暨北京科技周活動首次走進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接下來一周內,公眾可在通州城市綠心公園內體驗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
走進室內主題展,“創新發展、北京爭先”的大字映入眼簾,多項展品帶你領略最新的科技創新成果。
這 里有可進行偵查、搜救等特種任務的昆蟲級超微型撲翼飛行器和爬行機器人,有光子AI計算芯片等先進技術成果;這里也有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移動實驗室、奧密克 戎變異株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等抗疫“硬核力量”;這里還有可以復刻咖啡大師手藝的雙臂拉花咖啡機器人,萃取、研磨、打奶泡、拉花,一分鐘左右就可為你呈上一 杯色香味俱佳的咖啡……
科技抗疫展現“硬核力量”
在科技抗疫展區,一款黃色的迷你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移動實驗室吸引了參觀者目光。別看它身材不大,里面卻大有乾坤:口腔咽拭子采樣機器人、病毒快速滅活儀、全自動核酸分析儀、數據采集和分析軟件及計算機,以及基于 5G 的檢測結果直報系統等一應俱全。
“這 款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移動實驗室搭配全集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芯片系統,檢測靈敏度150拷貝/毫升,可準確、簡便、安全、快速地檢測新冠病毒,實現‘樣本進 -結果出’的高靈敏度檢測,45分鐘可出報告。”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李騰介紹,移動實驗室可瞬時到達各種極端現場,接通220V電壓或 啟動車上自帶的發電機即可開工,采樣可通過口咽拭子采樣機械臂和人工兩種方式完成。移動實驗室已為2021年春晚彩排現場等提供現場防疫支持,并已進入各 級疾控系統、醫院等多個醫療單位。
除 了核酸檢測移動實驗室,展區內的氣溶膠新冠病毒監測系統也給出了最新“檢測方案”。 “這款監測系統可實現氣溶膠中病毒核酸自動化高靈敏快速檢測,使新冠病毒的檢測靈敏度達到20拷貝/毫升,比常規方法靈敏10倍。”北京梓晶生物科技有限 公司工作人員馬鵬飛介紹,這款監測儀系統此前分為氣溶膠采樣器、試劑盒、檢測儀三個部分,曾在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為17個場館開展新冠病毒采樣和檢 測工作,為室內空間防疫預警提供切實保障。如今,該系統進行一體化升級,將三個部分集合到一起,實現全程自動化操作,大大縮短了檢測時間,提高檢測效率。
與 新冠病毒檢測設備“面面相對”的是琳瑯滿目的新冠病毒疫苗展區。這個展區不大,甚至略顯擁擠,但展覽桌前,一瓶瓶小小的疫苗筑起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新長 城”。在這里,中國國家隊、主力軍的疫苗“集結亮相”,有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原型株、奧密克戎變異株)、中國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 限公司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原型株、奧密克戎變異株)、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所重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載體)、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重組新冠病毒 疫苗(CHO細胞)、小分子新冠藥物研發阿茲夫定、首個國產新冠治療藥物安巴維單抗和羅米司維單抗注射液體。
冬奧科技成果集結亮相
在本屆科技活動周科技冬奧展區,從辦賽、參賽、觀賽,到安全保障、綜合示范,支撐北京2022年冬奧會成功籌辦、舉辦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
今年2月2日,北京冬奧會火炬接力燃情開啟,集“科技”與“美貌”于一身的“飛揚”火炬在北京、延慶、張家口接力傳遞。中空開放的形態、純氫燃燒零碳排放、內外飄帶纏繞、碳纖維材料首次應用……這些獨特的科技氣質讓公眾對“飛揚”火炬充滿好奇。
展 區內,北京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火炬系列、獎牌系列、吉祥物系列等實物集中展出,參觀者不僅可以近距離觀賞冬奧火炬實物,還能看到奧運史上首次進行水 下火炬對接的水陸兩棲機器人和水下變結構機器人模型,感受冬奧會賽場上冰壺和導盲六足機器人的不凡身手。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工作人員孫宏林告訴記者, 冬奧會后水下機器人不斷開拓新的應用場景,目前已經在300米深的海域服務油氣田的勘探、開采。
“用 最簡單的詞語形容這套服裝的特點,就是‘快、護、美、暖’。”在科技冬奧運動員訓練和競賽裝備展區,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的相關項目工作 人員告訴記者,北京冬奧會上中國短道速滑隊、中國花樣滑冰隊的“戰袍”都來自科研團隊的最新設計與研發。科研團隊通過跨學科建成集材料選型、功能設計、樣 衣制作、功效分析于一體的產學研平臺,為9支國家運動隊研發訓練比賽服,助力中國體育代表團在2022年冬奧會取得5塊金牌、2塊銀牌、2塊銅牌的成績。
從 輕量化定制運動頭盔,到可穿戴冰刀冰面摩擦力測量裝置,再到冬季減阻VR虛擬訓練系統服務運動員參賽的科技裝備在科技冬奧展區全面展示。特別值得一提的 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二代雪車以極高的顏值吸引眾多參觀者的目光。二代雪車綜合航天飛行器設計、材料和制造等尖端技術,是我國首款國產雙人雪車,其風阻系數 較國際同類產品降低5%以上,滿足了國家雪車隊對裝備低風阻、高可靠性和個性化定制的需求。
科技走進大眾生活
綠色環保展項歷來是科技周關注的焦點,今年也不例外。這里既有竹子制作的生活用品,也有現場展出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
“我們自主研發的G20+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采用交流阻抗、綜合熱管理等自主集成技術,在低溫冷啟動、低溫儲存、動態響應等方面性能優異。”億華通工作人員介紹,這款額定功率240千瓦的產品,實現了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氫、空、水、熱、電等內部系統高效協同控制,具有高功率、高響應、高集成、高經濟等特點,目前已通過中國汽研汽車檢驗中心(武漢)有限公司和國家新能源汽車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檢測。
現場,也不乏吸引小觀眾的展品。這不,一只身手矯健的機器狗吸引了小朋友圍觀,最大負重約為100千克,它不僅能運送物資,還能協助消防員執行搜救任務。一次次與高科技的親密互動,一次次讓科學的種子在少年心中撒播,發芽、生根。
“希望有一天,我能透過航天器的舷窗遙望那遙遠的地球家園;希望有一天,我能乘坐自己設計的火箭去探索神秘的火星;希望有一天,我的夢想都能成為現實……”中國科技館“紅領巾”講解員陳子航的一番話,道出了熱愛仰望星空的少年們的夢想,正是通過諸如太空課堂的一次次互動,星辰大海才變得未來可期。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