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2022年中國鋰業大會暨第五屆中國(宜春)新能源(鋰電)產業高峰論壇開幕式在江西省宜春市舉行。
本次論壇由宜春市人民政府、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共同舉辦。百余家行業頭部企業代表及兩院院士齊聚開幕式,就鋰電發展特點、 運行情況、供需情況進行了交流。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科力遠董事長鐘發平博士重點關注了儲能領域的鋰電池安全問題,指出混合儲 能模式是破解安全痛點的重要路徑。
在“雙碳”大背景下,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加速發展,鋰電新能源產業以巨大市場需求贏得了快速起勢的“風口期”。宜春從2008年提出 “打造亞洲鋰都”,目前已形成貫通“鋰礦—鋰鹽—鋰材料—鋰電池—鋰應用—鋰回收”各環節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最新數據顯示,宜春鋰資源以含氧化鋰的瓷土 礦形式存在,氧化鋰儲量達到900多萬噸,折合碳酸鋰當量2000多萬噸。
宜春豐富的鋰資源吸引了眾多企業進駐。會議當天,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贛鋒鋰業、科力遠等百余家行業頭部企業代表及兩院院士齊聚開幕式,就 鋰電發展特點、運行情況、供需情況進行了交流,為宜春鋰電發展建言獻策。有專家指出,鋰電池在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領域具有廣闊應用空間,以鋰電池為主的電化 學儲能將持續保持高增長。但同時,安全問題始終是高懸在儲能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制約著行業發展。《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嚴 守安全底線為基本原則,強化電化學儲能安全技術研究;《防止電力生產事故的二十五項重點要求(2022 年版)(征求意見稿)》提出,中大型電化學儲能電站不得選用三元鋰電池、鈉硫電池。
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科力遠董事長鐘發平博士受邀在開幕式上進行主題演講,關注新能源發展機遇下的儲能安全問題,介紹創 新型混儲模式。鐘發平博士指出,與汽車動力電池不同,儲能電池對安全性的要求更高、更嚴、更關鍵,國家高度重視,但單一的儲能技術路線難以滿足新型電力系 統的復雜工況需求,因此儲能安全不能僅被看作是材料學或者電化學的課題。跨行業、跨領域、跨學科的混合儲能模式可通過撫圓補缺、優勢互補的方式,提升儲能 安全性,打破發展瓶頸。
據介紹,科力遠始終把儲能安全問題放在首位,并在2009年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牽頭組建了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開展儲能技術和材料的創新研 發。在先進技術賦能下,科力遠的油電混動汽車用動力電池及材料已全面進入豐田、本田供應鏈體系,無一例電池安全事故。同時,基于混動汽車車載能源管理系統 “主輔協同、混合共生”的底層邏輯,科力遠創新性地打造了由不同媒介和模式“優勢互補”的混合儲能系統。該系統既可以是鋰電池、鎳氫電池等不同類型電池的 組合,也可以是鋰電池和空氣儲能等不同技術的共融。
以“鋰電+鎳電”數智化混合儲能系統為例,通過優化的能源管理系統“取長補短”,可充分發揮鋰電高容量、鎳電高功率的優勢,提升儲能系統綜合性能, 延長生命周期。同時,結合科力遠集團的數字孿生技術,系統實現了可建模、可溯源、可分析、可診斷的智能化管理,通過提前預判與介入提高儲能安全性。
鐘發平博士表示,科力遠樂于貢獻公司智慧,呼吁有志于儲能事業的電池企業共同參與到跨界協同的隊伍中來,圍繞儲能安全、成本控制和回收利用等關鍵環節開放合作,創生更多跨界技術,共同構筑儲能產業新生態,開創新能源發展新局面。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