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塑造著絲粒分布的“世紀之謎”解開,將使創造抗壓生物成為可能

            2022-08-03 09:13:46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

            自 180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已經注意到細胞核中著絲粒的分布問題。著絲粒是一種特殊染色體區域,對細胞分裂至關重要,但其分布的決定機制和生物學意義仍懸 而未決。日本東京大學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塑造著絲粒分布的兩步調節機制。研究表明,細胞核中的著絲粒結構在維持基因組完整性方面發揮著作用。研究成果發表 在《自然·植物》上。


            上圖顯示非RABL配置,洋紅色的著絲粒分散在綠色的細胞核中;下圖顯示RABL配置,著絲粒在細胞核中分布不均。
            圖片來源:東京大學

            在細胞分裂過程中,一種稱為著絲粒的特殊染色體結構域被拉到細胞的兩端。細胞分裂完成并形成細胞核后,著絲粒則分布在細胞核中。如果拉向兩極的著絲粒分布 保持不變,則細胞核的著絲粒僅集中在細胞核的一側。這種著絲粒的不均勻分布被稱為瑞伯(Rabl)構型,以19世紀細胞學家卡爾·瑞伯的名字命名。一些物 種的細胞核反而呈現出分散分布的著絲粒,這被稱為非Rabl構型。

            研究人員表示,幾個世紀以來,Rabl或非Rabl構型的生物學功能和分子機制一直是個謎,現在他們成功地揭示了構建非Rabl構型的分子機制。

            團隊研究了植物擬南芥和一種已知具有非Rabl構型的標本,其突變形式具有Rabl構型。他們發現,稱為凝聚素II(CII)的蛋白質復合物和稱為核骨架與子骨架(LINC)復合物連接子的蛋白質復合物會共同作用,以確定細胞分裂過程中的著絲粒分布。

            隨后,團隊分析了擬南芥及其Rabl結構突變體中的基因表達,發現當施加DNA損傷壓力時,突變體的器官生長速度比正常植物慢,這表明器官生長需要精確控 制著絲粒空間排列以響應DNA損傷壓力,并且非Rabl和Rabl的生物體對DNA損傷壓力的耐受性沒有差異。這些發現將帶來技術進一步發展,以適當的空 間排列方式在細胞核中人工排列DNA,從而使創造抗壓力生物成為可能,并通過改變DNA的空間排列而不是編輯其核苷酸序列來賦予新的特性和功能。

            總編輯圈點:

            著絲粒是 連接一對姐妹染色單體的特化DNA序列,主要被視為引導染色體行為的基因座。如文中所說,著絲粒分布有兩種構型,但這些構型的生物功能和分子機制幾個世紀 以來一直是個謎。此時擬南芥又出場了,它是進行遺傳學研究的好材料。科研人員通過擬南芥發現了著絲粒分布的兩步調控機制,在探索其生物學意義后,他們意識 到DNA在細胞核中的適當空間排列對應激反應很重要,或將引導開發出新的技術,用新方法賦予生物體新功能。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