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科學》評述新發現!紅藻水下傳粉動物這般“做媒”

            2022-07-29 12:45:22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來自法國索邦大學和智利南方大學的研究人員拉瓦特等人,最近通過嚴格的控制實驗,揭示了非綠色植物紅藻,竟然可在水生環境中傳粉“生殖”,刷新了人們的認知。

            中國科學 院國際人才計劃訪問學者、英國北安普頓大學杰夫·奧利頓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宗昕副研究員一道,應邀對綠色植物起源之前是否存在傳粉現象進行 了評述和展望。北京時間29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以評述形式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杰夫·奧利頓教授和任宗昕副研究員為共同作者。

            海洋中紅藻與等足目甲殼動物和硅藻形成的雙重互利關系圖。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圖

            “一般我 們認識的植物即為綠色植物,包括綠藻、輪藻和陸生植物。綠色植物與其他真核生物大約在10億年前發生分化。”任宗昕介紹,但在12億年前,占據地球絕大部 分的是海洋,此時紅藻類起源。紅藻類在很長地質歷史時期占據了地球自養生物的主體,直到約5億年前綠色植物開始從海洋登陸。

            同時,現如今占據地球這顆藍色星球70%表面的海洋中依然興盛著各個不同門類的“藻類”,包括灰藻、紅藻和多種多樣的綠藻等。

            通常認為傳粉只發生在種子植物中。“廣義的‘傳粉’可以定義為有性生殖的雄配子體通過媒介傳遞到包含了雌配子體的器官而完成受精的過程。”任宗昕說,通過媒介實現傳粉的植物物種占據了現今地球陸地植物的大多數,如約87.5%的被子植物依賴于動物傳粉。

            在水生環境中,“不露臉”水生被子植物往往通過水流進行傳粉;但也有報道發現,海洋被子植物泰來草通過海洋十足類動物的幼蟲傳粉。因此,在綠色植物起源之前或者從水生環境登陸之前,是否有傳粉現象的存在呢?海洋中常見的紅藻類是否存在類似于被子植物的傳粉現象呢?

            全球約 7000余種紅藻,包括紫菜和石花菜等,是光合自養生物。紅藻類的有性生殖為卵式生殖,由精子囊中釋放出來的成熟精子,隨媒介抵達雌性的果胞,與果胞頂端 的受精絲接觸,經此進入果胞,與其中的卵結合,完成受精過程形成合子。紅藻生殖細胞都不具鞭毛,在水中的游動能力差,暗示紅藻可能由動物媒介進行傳粉而實 現繁殖。

            拉瓦特等人的實驗發現,紅藻綱杉藻目江蘺科江蘺屬藻類由節肢動物門軟甲綱等足目蓋鰓水虱科蓋鰓水虱屬動物實現雄配子體傳遞到雌性的器官,從而完成受精過程,是非綠色植物能夠在水生環境中實現動物傳粉的全新發現。

            紅藻。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忠民

            “傳粉現 象在紅藻類中的發現,極大地擴展了依賴于動物傳粉類群的范圍;紅藻類起源于12億年前,而等足目甲殼動物起源于3億年前,因此,這種原始的傳粉互利關系可 能已經存在了3億年甚至更長時間。”杰夫·奧利頓教授介紹,由于紅藻類物種多樣性高,因此這類傳粉現象在海洋中普遍性可能很高,意味著大量這樣的互作關系 可能尚未被揭示出來。拉瓦特等人的研究,讓人們對傳粉互作關系的認知,從遼闊的陸地擴展到了更加深邃的水下世界。

            此外,這 種互利關系中,紅藻為等足目甲殼動物提供可以附著的生存環境,避免被捕食和被洋流沖走;等足目甲殼動物以黏附在紅藻藻葉表面的硅藻為食,可以清理紅藻藻 葉,促進紅藻的生長。而拉瓦特等人的研究發現,等足目甲殼動物能為紅藻傳粉,是紅藻有性生殖的必要條件。因此該系統可稱為“雙重互利關系”,形成相互依賴 的互利生態關系。

            紅藻。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忠民

            “大多數 紅藻生長在海岸帶,而這些環境恰恰是人類干擾和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區域。甲殼動物對海洋水溫變化、水質酸化和污染極為敏感。因此,這些海洋里重要的互作關 系在我們尚未認知的時候,可能已經受到了全球變化的嚴重威脅。”任宗昕說,研究表明,保護海洋環境中的物種互作關系刻不容緩。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