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南極長須鯨重回舊地覓食,其他海洋生物將因此受益

            2022-07-14 09:40:34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

            《科學報告》近日發表了一篇海洋生物學論文,報告了在1976年限制捕獵以后,首次記錄到南極長須鯨在許多古代攝食地覓食,包括首次視頻記錄到大群長須鯨在南極象島附近覓食。科學家認為,長須鯨種群的恢復,或可修復海洋生態系統的營養循環,支持其他海洋生物的恢復。


            象島冰山前的長須鯨

            圖片來源:Dan Beecham/《科學報告》

            南極長須鯨是長須鯨(體型僅次于藍鯨的第二大鯨魚物種)的一個亞種,生活在南半球。19世紀,它們遭到過度捕獵,尤其是在南極的特定攝食場周圍。到1976年長須鯨捕獵被禁止時,估計已有超過70萬頭長須鯨被殺死,在傳統攝食區域周圍已難覓其蹤。

            德國漢堡大學科學家團隊使用直升機調查和視頻記錄,在2018年4月和2019年3月的兩次考察中,收集了長須鯨在南極的豐度數據。他們根據沿3251公 里的搜索路線看到的所有個體和群體來估計長須鯨的數量。他們記錄到了100個長須鯨群體,群體數量在1—4頭之間,以及8個異常龐大的群體,多達150頭 鯨似乎正在積極進食。而此前觀察到攝食的長須鯨最多包含13頭。

            團隊建模了南極地區的長須鯨種群密度,預測整個調查區域約有一個包括7909頭長須鯨的種群,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09頭——高于其他地區的長須鯨種群, 如南加利福尼亞(每平方公里0.03頭)。他們報告象島附近是一個明顯的長須鯨熱點,預計有3618頭,每平方公里0.21頭。

            研究人員認為,長須鯨種群的恢復,可以通過它們進食和排泄(稱為“鯨泵”)的營養循環,豐富南極海洋生態系統,并反過來支持浮游植物生長增加和更大的磷蝦種群。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