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深海油氣開發技術實現大跨越

            2022-07-04 09:26:00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操秀英

            “在連線畫面中見到總書記親切的身影,特別是聽到他富有親和力的聲音后,大家的心情十分激動。”“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總監雷亞飛說,向總書記匯報時,為“深海一號”奮戰的日子歷歷在目。

            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連線“深海一號”作業平臺。總書記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 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把裝備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們自己的裝備開發油氣資源,提高能源自給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6月25日,“深海一號”再次傳來好消息。作為我國首個自營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投產一周年,累計生產天然氣突破20億立方米,外輸凝析油超過20萬立方米。

            距離海南省三亞市約150公里的海域,40層樓高的海上“巨無霸”、24萬個零部件組成的“機器島”、最大投影面積相當于兩個標準足球場……這就是“深海一號”能源站——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

            從在被放棄的區域找到“寶藏”,到另辟蹊徑構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深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生產完整技術體系,“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的建成投產是我國深海油氣開發的里程碑,亦是中國海油全力以赴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勇擔深海油氣開發技術“策源地”的生動詮釋。

               不迷信不盲從才能“氣”而不舍

            “何必另起爐灶,為何不直接采用荔灣模式?”

            “難度系數這么高,這個風險我們承擔得起嗎?”

            2015年5月的北京,陵水17-2氣田開發大思路研討會現場,中海油研究總院“深海一號”大氣田研發設計項目經理朱海山面對一連串質疑。

            此前一年,瓊東南盆地勘探發現的“深海一號”大氣田探明儲量超千億方,所在海域水深約1200至1500米,屬于超深水。

            深水開發不只是“水深”,其對技術、裝備能力、關鍵設計指標要求極高。氣田所在海域臺風頻發、地質災害復雜,投資費用高昂,如何實現深水油氣田經濟開發一直是世界級難題。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家大型石油公司具備深水開發技術能力。

            彼時,中國海油已經掌握300米水深油氣田開發,但對于深水氣田涉足未深,由“淺”入“深”,從開發模式到規劃設計,從作業資源到人才隊伍,從技術到管理思路,幾乎沒有實踐經驗。

            為自主答好“向深水進軍”這道題,中國海油支持唯才是舉,調集60多名以28至35歲青年為核心的青年攻關隊伍,組建“深海一號”能源站研發設計團隊。

            “深水項目就得解放思想,跳出條條框框,用創新思維來推動!”朱海山說,青年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新生力量,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不斷攻堅克難向科技創新要答案的執著和堅持。

            事實上,這也是中國海油一直秉承的創新態度。“深海一號”大氣田的發現正是得益于其在勘探技術理論和基礎研究方面的堅持,不迷信權威。

            “以往國 外大公司用的是傳統的大西洋被動邊緣理論,不適用于我們。”中國海油首席科學家謝玉洪說,“我們繼承傳統的油氣勘探技術理論,加強基礎地質研究,建立了深 水區油氣成藏模式,完善了深水油氣勘探技術,在瓊東南盆地中央峽谷水道找到了具有大型勘探潛力的陵水17-2構造群。”

            “賽馬”“比武”出真招

            正是在不看職級、資歷,只看能力和拼勁兒的氛圍和體制下,一批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成為團隊主力。當時只是普通工程師、如今已是中國海油研究總院工程研究設計院結構總師的李達就是其中之一。

            在李達等人主導下,中國海油選擇了一條連外方深水同行都沒想過的路——借鑒“保溫瓶內膽”原理,開創半潛式平臺立柱儲油的世界先例。

            “項目團 隊內部組建多個攻關先鋒隊,用35歲以下年輕工程師掛帥兩支先鋒隊,并行攻關‘深海一號’能源站船型方案,每隔兩周,兩支團隊進行工作成果‘比武’。”朱 海山介紹,最后優選形成“扁平浮箱+國內泰山吊合龍”的全球首個半潛式平臺立柱儲油船型,“賽馬”結束后兩支攻關隊又轉為背靠背獨立校核,保證技術可靠。

            “缺技術,就學習技術、鉆研技術、創新技術!”“深海一號”大氣田開發項目組總經理尤學剛心里清楚,關鍵核心技術只能靠自己。沒有先例,就開創先例。沒有標準,就創建標準。

            尤學剛帶領項目人員終日像高速旋轉的陀螺一樣,鉆研技術規范、攻克技術難題,組織國內外專家,優化平臺設計、強化技術研究,挽回一個幾乎要推倒重來的加工設計方案。

            這些努力成就了“深海一號”的3項世界級創新、13項國內首創技術。

            鍛煉出一支過硬隊伍

            “深海一號”項目從2019年7月開始提速,9月起吹響趕工號角。整個項目建造工期只用了16.5個月,而國際上與“深海一號”能源站規模相近的平臺,建造周期則需要38.8個月。

            面對這搭 載近200套關鍵油氣處理設備,最大排水量超過10萬噸的“大家伙”,“深海一號”大氣田總監雷亞飛帶領氣田開發生產團隊先后突破了多個關鍵核心設備運維 困局,成功破解了透平發電機、干氣壓縮機等關鍵設備運行難題,形成了一套國產化操作流程,同時編譯技術手冊30萬余字,申報技術革新項目5項,初步形成全 套深水氣田運維體系。

            “‘深海一號’項目實現新材料研發、新裝備研制及新技術應用多達64項,項目的示范性研發應用,使半潛式油氣生產平臺的關鍵設備自主化率由33%提高到80%。”“深海一號”氣田開發項目副總經理劉孔忠說。

            “通過 ‘深海一號’大氣田建設,中國海油培育出一批成熟的深水半潛平臺設計、建造、安裝團隊,通過把國內現有海工建造場地的建造能力發揮到極致,突破了國外在復 雜大型海上油氣生產裝置設計建造全流程的技術封鎖,是我國工業體系超強系統整合與搭建能力的體現,完美解決了深水遠海邊際油氣田無法經濟開發的難題。”中 國海油有關負責人表示。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