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冬奧會多個項目配備了運動康復師,我國運動康復發展如何?

            2022-02-10 10:59:18     來源:健康時報網

            冬奧會點燃了人們的運動熱情!“全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到3.46億人,居民參與率達到24.56%”,1月12日,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統計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已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冰雪運動的蓬勃發展,也在逐步推動運動康復在中國的發展。

            2月8日,北京冬奧會越野滑雪男子個人短距離(自由技術)比賽,中國選手王強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張宏祥攝

            本次冬奧會多個項目配備有康復師

            冰雪運動是高風險運動,運動員發生損傷概率較高。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王佳寧、敖英芳等發表在《科技導報》的“冬季奧運會與主要冬季項目運動損傷”一文提到,冬奧會,總體看來,高山滑雪、各類單板及自由式雪上項目和冰球項目損傷高發,特別是嚴重損傷和膝關節損傷高發。在對歷屆冬奧會和FIS世界杯賽事的追蹤研究表明,滑雪項目運動損傷發生率高,易于出現嚴重損傷。在所有嚴重損傷中,韌帶扭傷/撕裂以及骨折發生率最高,各類損傷多發生于膝關節。

            2022北京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總人數為387人,其中運動員176人。據北京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名單,多個項目團隊配備有康復師,包括花樣滑冰隊、冰壺隊、冰球女隊、自由式滑雪U型場地隊、冬季兩項、鋼架雪車隊等。除此之外,部分項目還配備有按摩師、理療師、心理醫師等以及專門的營養師隊伍。

            2020年中國運動康復門店總數已達370家

            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關于中國康復醫療市場的統計進行推算,中國康復醫療服務市場將在2021年進入千億規模。

            中國的運動康復產業萌芽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然而國內真正的第一批運動康復機構出現在2012年左右。

            2021年9月,運動康復產業聯盟發表在《中國運動醫學雜志》的“2020-2021年中國運動康復產業白皮書”顯示,根據運動康復產業聯盟的調研統計,主要從事運動康復服務的機構門店數量在2018年首次超過了100家,2020年中國運動康復門店總數已達370家,分布在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有54座城市已擁有至少1家運動康復機構。其中,一線城市門店總數為206家,占全國門店總數的56%。門店數量最多的三個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廣州,門店數量均已超過40家。

            運動康復人才的量和質均有待提升

            根據致公黨中央在2016年的全國“兩會”提案,中國具有康復治療師專業技術資格僅約3.6萬人,按國際口徑測算的話,也就是2.65名康復醫療師/10萬人口,遠低于歐美地區平均60名物理治療師/10萬人口的比例。

            過去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主要針對專業運動員展開,相關人才培養少,具有系統的醫療和體育相結合知識的人才更少。而如今運動康復產業的服務人員已經從早期小眾的職業運動員和極少數高端人群,逐漸發展為更廣泛的運動人群和具有康復需求的中產人群,對人才的需求數量和質量也更高了。

            王會會等2022年1月發表在《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的“中外運動康復專業發展動態的可視化分析”相關研究文章提到,跟加拿大、美國、英格蘭等國家相比,我國目前關于運動康復專業的發展主要集中于專業的建設和課程體系的發展、對就業去向的探討。

            “中外運動康復專業發展動態的可視化分析”一文中的運動康復專業國內發展關鍵詞共現

            對此,該文建議,政府部門應在加強對專業建設引領的同時,盡快完善運動康復人才的從業資質認定、崗位設置及晉升體系等專業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大工費醫療保險對運動康復治療項目的覆蓋程度;建立具有本國特色的運動康復專業等;相關學者應主動向不同國家和機構學習并尋求合作,推進運動康復行業的健康發展。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