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廣西融水:“同年”來了 笙歌嘹亮

            2022-01-29 08:59:07     來源:人民網(北京)

            大里村和根里村蘆笙隊合奏蘆笙同年曲。融水苗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人民網融水1月28日電 近日,位于黔桂邊界的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良寨鄉大里村,傳來陣陣時而悠揚、時而婉轉、時而高亢的蘆笙聲……這是融水苗族自治縣良寨鄉大里村和貴州省從江縣斗里鎮根里村接邊村寨苗族群眾共同奏響的蘆笙同年曲。

            “同年”,苗語稱“支對”,在當地,流傳著數千年的民族傳統聯誼活動——“打同年”,意為交朋友、結兄弟、走親戚。從小生長在大里苗寨的賈福,他的父母就是通過打同年相識、相知、相愛,再到如今的相伴一生。

            “30多年前,我的媽媽從貴州嫁到廣西,現如今我的妹妹又從廣西嫁到了貴州,雖說是跨省聯姻,但是就在隔壁村,我們和貴州的親戚經常來往,今天我的貴州表哥也來了……”看到率著一眾貴州“同年”踏著笙歌而來的表哥,賈福早早就備好了迎接貴客的糯米酒等候在寨門,只等笙歌畢,立馬給客人們一一敬上。

            融水群眾吹起蘆笙迎接貴州“同年”。融水苗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賈福口中的表哥是貴州省斗里鎮根里村黨總支部書記吳道賢,也正是這次打同年活動貴州“同年”們的領隊。“今天,我帶著我們貴州斗里鎮根里村的村民們回來探親、走親戚,像這樣的活動我們兩個村每年都會組織,通過打同年的聯誼方式,兩個村的群眾有的結成了朋友、有的成了親戚。”吳道賢為能成黔桂省界接邊村屯群眾交流交往的橋梁和紐帶而感到自豪,這也是他一直堅守的初心。

            “小時候,我們的父輩曾因為兩個村的山林權屬問題而發生過糾紛,一度給兩村的群眾交往及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阻礙。”從小就接受文化教育的吳道賢和賈福認為,父輩的矛盾不應該在他們這一代人再延續,這對兩個村的往來和發展都沒有好處。于是,兩兄弟積極參與到化解矛盾糾紛的調解中,通過極力勸說、親情感化、情理共融等方式,努力配合政府做好所在村屯當事人的調解工作。

            2010年以來,黔桂兩省(區)三縣(從江、融水、三江)政府和群眾成立了矛盾調解聯席會議制度,融水與從江多次組織雙方村民代表開展省際接邊村寨聯誼交流座談會,就山林糾紛,根據兩村提出的解決方案進行討論商議。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多年的調解,2016年,爭議雙方最終達成和解協議,并在爭議山場“富培山”上立碑為證,化干戈為玉帛。兩個村寨在這片山坡上奏響了30多年來的首次蘆笙同年曲。

            民族團結紀念碑。融水苗族自治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從那以后,大里村和根里村再也沒有發生過一起糾紛,兩村群眾都意識到,只有團結穩定才能實現發展,發展才能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如今,富培山上滿山的杉木和油茶樹凝結了兩村群眾共同致富的果實,也是兩個接邊村寨民族團結、和諧發展的最好見證。

            隨著夜幕降臨,打同年聯歡活動告一段落,貴州“同年”們即將離別,大里村“同年”以一頭土豬及彩蛋、糯米禾把等作禮相送,雙方對唱苗歌,相約來年再相聚。(陳婕、歐明熙、賈亦珍)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