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市衛健委最新通報,1月15日以來,北京市累計報告本土新冠肺炎病例71例,其中,德爾塔變異株關聯疫情累計報告病例65例。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時報記者根據公開的流調信息梳理發現,已發現的德爾塔傳播鏈感染者中,有39例均為冷鏈從業人員,其中31例均與豐臺區西南郊冷庫相關聯,有的為冷庫管理員,有的經營冷鏈產品,多人日常生活工作有所交集,包括共同居住、共同就餐、共用衛生間等。
此外,綜合各地通報,北京本輪疫情已外溢至山東濟南、山東聊城、山西大同、河北雄安、河北保定、河北廊坊、遼寧沈陽等4省7地,發現的感染者均有冷鏈接觸經歷。
“德爾塔變異株關聯疫情目前處于發展階段,傳播鏈條基本清晰,已發現病例均直接或間接與冷鏈物品或相關從業人員有關。”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在發布會上表示。
為何冷鏈容易成為防控中相對薄弱的環節?
“進入冬季后,冷鏈的問題就會比較突出一些,這主要與低溫環境下病毒特征的自然因素有很大關系。”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研究員、國家衛健委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家組成員劉玨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劉玨課題組基于全球新冠疫情數據,發現溫度每降低1℃,發病人數增加0.3%,這也解釋了冬季疫情加重的自然原因。此外,冬季低溫天氣會構成一個天然的“冷鏈”環境,在一定條件下可觸發“物傳人”到“人傳人”,增加傳播風險,增大了防控難度。
“目前觀察到,新冠病毒在低溫環境下最長可存活21天。在低溫、高濕、通風不良的環境下,被污染的冷鏈物品可能會成為傳播新冠病毒的載體,相關從業人員由于頻繁接觸高載量的被污染的冷鏈物品,若防護不當,存在著被感染風險,導致病毒的傳播。” 劉玨說。
專家建議加強冷鏈從業人員防控
1月25日,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街道西里第二社區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為居民進行核酸采樣。新華社記者唐如峰/攝
截至目前,北京市有1個高風險地區及6個中風險地區。其中1個高風險區及5個中風險區均位于北京市豐臺區。
作為北京市此次疫情的重點區域,豐臺目前已全面進入疫情防控應急狀態。據豐臺區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最新消息,1月23日以來,豐臺區已經完成兩輪區域全員核酸篩查,目前第三次區域全員核酸篩查已經啟動。
頻繁接觸冷鏈產品的從業人員是防控的重點人群。劉玨建議,對從事進口冷鏈貨品裝卸工人、加工、儲運、銷售等崗位的人員,加強員工的職業防護和健康監測,確保從業人員新冠疫苗接種的高覆蓋率和定期核酸篩查;同時,定期開展對港口及進口冷鏈物品運輸、加工、儲存、銷售等場所的外環境監測與消毒。
“目前多地疫情多點散發,這是常態化疫情的一種常見形式。在全球仍處于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狀態下,我國始終面臨著較大的境外輸入風險,加之冬季更利于病毒的存活與傳播,我國疫情防控面臨較大壓力,疫情多點散發難以避免,但總體上可控。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即使在面對傳播力更強的新變異株,我國都基本能在1-2個最長潛伏期內快速控制住聚集性疫情。對此次北京也能在較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也是非常有信心的。” 劉玨說。(譚琪欣)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