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首例國產CAR-T腫瘤治療初獲成功,120萬價格未來有望降低

            2021-11-25 10:24:20     來源:健康時報網

            B細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療迎來新的突破。

            日前,華中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周劍峰教授團隊完成首例國產CAR-T腫瘤治療,患者一個月復查顯示體內腫瘤完全緩解。11月18日,周劍峰教授表示,如果3個月、6個月復查結果仍然良好,那未來他就有80%可能性長期維持完全緩解。

            9月3日,我國首個1類生物新藥CAR-T產品瑞基奧倫賽正式獲批用于臨床,上市當天,周劍峰教授為大熊開出全國首張處方。

            未來80%可能性長期緩解

            “第一例接受國產CAR-T治療的患者大熊,患有雙打擊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其惡性程度更高,用現有的化療方法治療可能只有20%-30%的生存率。”華中科技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血液科主任、湖北省血液免疫細胞治療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周劍峰教授在11月18日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表示。

            在兩次化療后副作用明顯,患者出現了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繼續化療可能導致多器官損傷、加速死亡。“雙打擊型淋巴瘤很少能夠用化療解決,即使采用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遠期的緩解率也較低。”周劍鋒介紹,“化療后患者還進行了二線治療,但是一個月后復發。所以,患者的情況完全符合細胞治療適應癥,有80%的救治希望。”

            經過密切的監測和精心的治療,術后,患者沒有出現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和免疫效應細胞相關神經毒性綜合征,安全順利地完成了治療。近日,患者PET-CT復查結果顯示,腫瘤已完全緩解。

            “針對復發難治的血液腫瘤患者,CAR-T療法是強有力的救命良方。”周劍峰教授欣喜的表示,如果按照判斷療效規律,患者3個月、6個月腫瘤不復發,那80%的可能性會維持現有療效,即完全緩解/長期緩解。

            在實驗室,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患者自身的T細胞改造,裝上名為CAR的“定位導航裝置”,形成CAR-T細胞。改造后的T細胞就像導彈一樣,能精準識別并殺滅腫瘤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癌癥的目的。

            120萬價格僅國外四成,未來有望降低

            CAR-T療法可以稱為腫瘤治療領域里程碑式的突破,它奇跡般“治愈”了很多癌癥患者,改變了患者的命運。世界上第一位接受CAR-T治療的兒童白血病患者艾米麗,直到9年后的今天仍然健康、未復發,她的疾病其實就是已經達到治愈的標準,周劍峰說。

            在11月11日結束的2021年新一輪醫保目錄談判中,價值120萬一針的CAR-T通過了初步審查,出現在擬中選藥品目錄中,然而復興凱特企業代表并未出席本次醫保談判。

            雖然社會各界對CAR-T降價抱有熱切期望,作為行業內知名專家的周劍峰教授則認為:“從最早的分子靶向藥到最新的PD-1,任何一種創新療法在剛誕生時,都是非常貴的。”

            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其一在于企業研發費用高。目前國內申辦方開展臨床實驗的成本約為每位患者150萬元至200萬元;再加上專利研發的前期投入,藥品的知識產權費用等都很高。

            另一方面,CAR-T與以往的抗癌藥不同,“它是一種‘活’的藥,”周劍峰教授特別指出,“整個生產過程包括38個步驟,本身的生產成本也很高。”他同時也預測,隨著技術和工藝進步,所謂“天價抗癌藥”的價格會逐步下降,“但我們要經歷一個陣痛過程,需要時間。”

            對普通患者來說,又該如何負擔如此高昂的藥費呢?周劍峰教授介紹,目前國內各大醫院正在開展多項相關藥品的臨床實驗,開放征集患者,符合條件的患者都有機會免費申請這些臨床實驗療法,也可以獲得相當的治療效果。

            “這是我國抗癌藥水平與國際最為接近的一次。”周劍峰教授對于CAR-T在國內的臨床應用前景充滿信心。(陳龍飛 王卓)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